韦昭祠的现状

2013年04月15日 | 阅读:1154次 | 关键词:

韦昭祠的现状

2012-08-24来源:转载作者:阅读:7
0

      明代对贤祠的再次重建
  进入元代以后,韦昭祠建筑年代已久,在风雨的侵蚀中日见倾圯,终成一片废墟。在明朝的前200年中,祠基早已“翻蔬作园”。当万历己酉年(1609年),韦昭公第49世孙邑■生韦学重修贤祠时,三亩三分祠基已全成了他姓人家的菜田和养牛的棚舍。
  那时,祠基的使用人姓姚,名应龙。本来是韦家的祖产,现改姓了姚,当然会引发一场诉讼。官司打到了丹阳县衙,可姚应龙理直气壮地呈诉:这地基是他用银两从别人手里买过来的,有契约为证。经查,祠屋荒址多年前为一潘姓人所占,几年前由潘文烨卖给姚应龙。为此,丹阳县官府决定把三亩三分祠基直接判给韦家,姚应龙的买地之银由潘文烨退出。关键时刻,韦学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做法,自己主动拿出15两纹银给姚,算是赎回地基,从而高姿态了结了这场官司。
  由于韦昭是三国先贤,先儒领袖,历史上曾从祀过孔圣,复敕祠于延陵,故这次重修贤祠,镇江府和丹阳县都非常重视,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其中,值得提到的是丹阳知县旷鸣鸾。
  旷鸣鸾,字声和,江西漯川人,赐进士出身。万历年任丹阳县令时,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为丹阳办了许多的实事好事,受到了全县百姓的爱戴。为了韦昭祠的重修,他亲自去延陵视察了旧祠荒址,细读了石碑上刘宰的《韦昭本传》,为筹集修祠经费,他捐出了自己的俸银,为新祠撰写了《重建先贤韦公祠记》,并代表县府向新祠礼送了两块匾额,同时还给韦昭墓刻立了神道石碑。
  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重修的韦昭新祠落成。祠屋建筑共三排,每排三大间,中间夹两座天井,前后有青石甬道相接,两边围墙把全部建筑汇成一个整体。第一排中间为正大门,门内是一对大青石抱鼓。前面天井内仍是井碑东西相对。二排正厅里供奉着韦昭的香木神像,厅上四面高挂着多块由镇江府和丹阳县送的匾额。后排建有长长的神龛,龛内排列着韦氏丹阳塘东一支列代祖宗的神位。
  在明代万历年重修之前,延陵韦昭祠是专为祭祀韦昭一人的贤祠。到万历39年重修之后,祠堂成了既是祭祀韦昭的贤祠,又是供奉列祖列宗的宗祠。这种贤宗合一的祠堂,在全国并不多见。
  新祠中厅高挂的匾额,镇江府送的两块是:“后汉名贤”和“名贤世第”。匾上落款的是:镇江知府霍镇才、同知钱梦夔,通判李思晁、张国诏,推官吴韦。丹阳县送的两块是:“先儒领袖”和“杰士光先”。落款的是:丹阳知县旷鸣鸾,县丞傅来誉,主簿陈舜龙,典史萧明德。丹阳县儒学送的两块是:“千古名儒”和“先儒正宗”。落款的是:儒学教谕金国株,训导陈南金、宋祖殷。
  新祠开光之日非常热闹,前来的除了众多的韦氏族人以外,镇江府还专门派了官员到场。丹阳县令旷鸣鸾不仅亲自前来,还带来了县衙的很多官吏。当时,祠堂内外张灯结彩,现场人山人海,长时间锣鼓喧天,爆竹阵阵。众多的府县命官都前来祭祀膜拜,在场的韦氏族人感到了一份无比的荣耀和骄傲。
  那年,丹阳韦族曾订出规章:今后,年年的春秋祭祀,由韦姓聚居的各村轮流值班。据说,自此往后,每次祭祀,都有府县的官员前来,每次都操办得十分隆重。
韦昭贤祠今日的状况
  由于史料的缺乏,今天很难了解到韦昭祠在清代的一些情况。现在只能大概知道,在明末清初那场剧变中,祠堂保存基本完整,韦族继续了200多年的祭祀,但场面和气氛再也不能和明代后期时相比。到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和清兵在丹阳的八年兵荒马乱,以及辛亥革命后军阀之间的混战对丹阳的波及,再加上政府腐败,民生凋敝,虽然祠宇建筑还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但韦氏族人对先贤和祖宗的春秋祭祀一年不如一年了。到抗日战争时期,祠堂后排被火焚毁,没有了祖宗神位,从那时起,远离延陵街镇的韦氏族群,基本上也就不再来祠堂从事任何的祭祀活动了。
  1949年4月底延陵解放,韦昭祠只剩下最前面的一排老旧建筑,第二排这时也消失。天井里的刘宰碑已失去踪影。
  土改时,残存的祠屋内,住进了两位上了年纪的外来人。他们在后面的荒址上栽种了些花木果树。到上世纪的70年代,两位老人先后谢世,残留的祠屋便卖给了别人,改成了住宅,后面的祠基上,也相继建起了多座新的民居。
  如今,尚能看到的韦昭贤祠只剩下第一排中间的一间大门,但屋面和墙体都在近年中有所改动。据人们反映,大门进去的两边墙上,原来都有完整精美的壁亘,可惜在“文革”中被迫用石灰全部涂盖了起来。门内那对做工精巧的大石抱鼓,“文革”中也不知被人移到了何方。
  现在,幸存的明代遗迹尚有:
  1、两扇老旧残破的杉木大门。
  2、一副完整的青石门槛。
  3、大门口右上方一块精美的砖雕。该砖雕“文革”中险被当作“四旧”,幸被有心人用石灰涂盖,才逃过一劫。
  4、大门正屋的屋脊,尚残留一部分明代建筑的原件。
  5、韦昭井除井圈被换外,其余基本完好。
  6、明代重修时,旷知县撰出的两块石碑,早年都被移至野外田里,作为大路缺口和放水渠道上的跳板,其中一块石碑断裂,另一块若干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上世纪80年代初,被有心人发现,移至延陵文化站天井内,供人赏读。
  韦昭祠是继九里季子祠后,丹阳境内的又一座贤祠,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韦昭在历史上的地位,古今的声望,贤祠漫长的岁月,加上祠内1700多年的古井、刘宰和旷知县留下的佳文真迹等共同组成了一处炫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文化名镇延陵,文化名城丹阳的今天,有人提出要再次重修韦昭贤祠,恢复古祠昔日的风采,给天下人瞻仰。应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值得大家思索和讨论。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