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上虞家谱中的家教箴言
漫议上虞家谱中的家教箴言
一、明孝义,做好人
孝义,首先是孝敬父母,孝老爱亲。这一类祖训往往从警策意义上立言。如《达溪虹桥王氏宗范》言道:
孝父母为立身之首务。自当内尽其心,外竭其力,及时孝养,毋遗风木之悔。
“风木之悔”就是古语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对父母不能及时孝养,会留下终身遗憾。
孝养父母,属于古人所说的“天良”,而孝的本义是“敬”和“顺”。《道墟章氏祖训》讲:
境遇贫富不齐,而孝道贵乎顺亲敬亲,不然,虽日用三牲,不得为孝也。
对于父母仅止于衣食奉养,这不是本义上的孝顺。《驿亭经氏宗约》讲到孝顺首先是要体察父母:
事父母者当先知父母性情好尚何如,乃能曲体(体察)而无忤。不能于此处曲体,虽竭人子之力,父母勿欢也。
《古虞宋氏祖训》还讲到急性子与慢性子两种人,要求他们在父母面前要有善待的态度:
世间尝有两种人,性急人烈烈轰轰,凡事无不敏捷,在父母跟前一味自主自张的气质,父母其实难当。性慢人落落拓拓,在父母跟前一番不痛不痒的面孔,父母更觉难当。须善自变化,方可得父母欢心。
然而,对父母的敬爱体贴只是子女在家的孝义,古代孝义的内涵是全方位与社会性的,体现的是以孝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社会价值观,就是说子孙的孝顺,不仅仅是生活上孝敬父母长辈,更是指子孙们能以自身的向善向上、立德立业的实际,有益于家庭和社会,从而实现父母长辈的良好愿望。换句话说,子孙在里在外口碑都好,这才是真孝顺。下管《管溪徐氏宗谱祖训》有道:
教子——子是我终身依靠,若不孝顺,反受他累。当教他孝弟,教之勤俭,不可令早眠晏起。纵富家有余财,不可令之妄用。少有骄顽,便当重责。虽不得做官,亦做一好人,我身后事便好托也。若惟事姑息,幼小时不知训教,后必亡身败家,反不若无子之为乐也。
这条祖训出自下管著名的明代先贤徐希明,在他看来,“做一好人”,乃是孝义教育的首要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下管徐氏一门历史上贤达辈出,应当归功于徐氏的孝德门风。
祖宗望子孙做好人、走正道,所以许多祖训把孝与不孝的正反利害讲深讲透,就是要让后辈永志不忘,如《道墟章氏家乘祖训》:
太傅仔钧公家训:“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
仔钧公即南唐名臣、福建浦城的章仔钧,道墟的望族章氏就是他的后裔。这是非常出名的一条祖训箴言。
祖训中的孝义教育要求让孩子从小树立崇高朴实的人生价值观,反对庸俗利己的功利主义。如《古虞驿亭经氏宗约》言道:
知识初开,即当教之以孝悌忠信,为圣为贤,济人利物,多述古人事迹,开发其志气。勿以富贵利达动其欣慕之心。今三尺童子初入私塾,即语之曰:“汝读书为学,可以取科名、致卿相,良田广宅,丽色艳声。”是发虑(思考)之始已不可问矣!焉得为君子?焉得不为小人?
《上虞阮氏家训》也讲道:
书诚为上品,然以此而博显扬其志已卑矣。所要在明理敦品,穷则独善,达则兼善者,此之谓真读书。若夫行止不端,虽称饱学,与不读书何异?
所以,无论士、农、工、商四民,本无贵贱之分;在有良知的父母心目中,孩子成人不管立什么业,最要紧的就是行为端正做个好人。《管溪徐氏宗谱祖训》云:
士——读书为士第一好事。但既服士子之服,便当修士子之德,恬淡自守,勉力学问。居乡使乡人颂其德,居官使下民颂其政。若不守卧碑(指道德规范),妄行胡做,略得进步,便欣然目中无人。居官则肆为贪酷,虐害小民,是衣冠禽兽也,可以士名之哉?
农——凡人资质不宜读书,便当习农。此是本分生理,第一安稳。但耕耘收获俱要及时,旱潦俱要效勤,不可怕寒,不可怕热。若草率鲁莽,得不偿失,是谓惰农矣。
工——人无田土可耕,只宜做工,所谓日进分文也,故古人志在食力者亦多为之。但替人做事,当如做自己事,务要用心完美,决不可草率,虚受其工食。
商——人不读书、力农,为商亦治生一事。但要置货真正,戥秤、尺度均平,愚夫稚子亦莫之欺,则信实著闻,货物易售。货无壅滞,则利息自生。
二、务勤俭,尚朴实
孝为先,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这是风正气清的孝德门风,也就是祖训的基本内容。《上虞阮氏宗谱家训》讲:
培养子弟,必令执有一业。或读书,或力农,或贸易,或操作,此之谓四民。有一事以束其心,自不遐思及外务。其有不务正业者是为惰民,随时训以禁止之。
这是讲勤为本。《上虞任氏宗规》也讲:
人受生成,贵于务本。士习诗书,农勤艺树(种植),商通有无,工循法度。各尽其能,各守其具。毋怠毋荒,久而益固。业无不成,家无不裕。习惯自然,终身无误。
许多祖训都提到,子孙百千,人各有成,读书做官仅是个别,所以必须守本分,力本业。所谓“生男必教以就业,不可使之好闲;生女必训以娴静,不可使之乖戾”。《小坞赵氏家谱》讲:
士农工商,均有常业。所贵恒心自励而各勤乃业耳。盖人有一定之胜境,不拘所肆何业,即随在可自致,立收其效。若乃既居于此,又慕乎彼,则此心一纵,遂不免怠忽其业矣。业精于勤荒于嬉,事虽勤于始,尤贵励乎终。皇天不负苦心人,一勤天下无难事。尚须自勉之。
勤是创收养家之本,俭是守成治家之本,勤劳离不开节俭。《古虞宋氏祖训》讲:
凡治家之法,节俭为本。盖奢侈则不足,淡薄常有余。一丝一粒当审来处艰难。宴会嫁婚,量力而行,勿过奢费,使一效尤变成一族风气,关系匪浅。
《上虞任氏宗约》则云:
人有食用,不可无财。过而不节,嗟若则来(《易经·节卦》:“不节若,则嗟若。”谓不节制,就会后悔。)衣毋求美,食无过恢。俭以自矢,奢不我开。冠婚丧祭,惟礼自裁。岁时伏腊,循分所该。宁俭为本,毋满生灾。留有余地,岂不美哉。
上虞俗语说:“笑破勿笑补,笑懒勿笑穷。”衣服破了不补是懒惰,打上补丁是勤俭朴素,而铺张浪费则是不齿行为。《上虞贺溪倪氏宗谱族规》言道:
婚嫁为吉利事。近见人家各争奁聘多寡,并一切虚文缛节,务喜繁华,诚为可鄙夫。贫富岂论目前,奢俭何关荣辱?总之择婿不论贫富,求媳不计厚奁,愚人不知,总为体面二字,误尽终身。吾族以诗书传家,务须扫除俗见,敦尚朴素。一可为儿女惜福,一可为世俗针砭。省之省之。
勤俭接地气,勤俭之家一定能守住朴实门风。《管溪徐氏宗谱祖训》:
要朴实——当今尚文时节,交际礼数当行的固不得不行,但不可专习时套,务饰虚文。如办酒,只要饮酒精洁可用,不必从俗,堆盘狼藉,飞金插花。如衣服只要洁净整肃,不必定用罗绮绒纱;起屋只要坚絰精密,处处得用,不必极高极大,后来难以修理。如请客,当请者请,不当请者不请,不必广交滥设,至请者不以为恩,而请不及者遂以为怨。
要安分——人之贵贱尊卑俱有一定,不可好胜慕高,过分做事。我等百姓决不效做官的模样,我等贫穷决不效骄富的模样。
要知足——大凡学做好人,常用把胜似我的来比,至于富贵,常用把不如我的来比。即如吃一碗粗饭,就云胜似没饭吃的;穿一件破衣,就云胜似无衣穿的。是谓知足,心便宽舒快活。公卿子孙多有不肖败覆家业者,皆缘其祖父享福太过。正所谓满而溢也。
这些都是讲做人要朴实。朴实的人心术正,邻里亲,朋友信。如择友,祖训中讲择友不可不慎,首条就是朴实诚信。《北门谢氏良房谱祖训》讲道:
五伦之中,朋友列焉。士农工贾,各有所交。始焉在择之不可不审,既相与焉惟一于信。不因富厚而故为亲密,不因贫穷而时增轻忽。读书者择“直谅多闻”之友(孔子言:要与正直、宽容、有知识的人交友),则德业日进。若农工商贾,宜择勤俭诚笃者友之,则习尚正经。族人务宜慎之。
三、正蒙养,立德仪
《易经》云:“童蒙养正。”孩子好比树苗,根栽的正不正,关系一生。俗语讲“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讲要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所以古人提倡“有胎教、有能言教、有小学教、有大学教”,依此认真教育子弟,以期成德仪之材。
《驿亭经氏祖训》讲:
古人重胎教,欲子才贤,先谨夫妇。居室之际,能相敬如宾,太和充满,则胎孕之时,自感天地正气。更遵古法,使孕妇口不道狂言,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恶声,食不尝异形异味之物,举动必准乎礼。如是而生子,其不肖也鲜矣。
初入小学,虽欲启发其聪明,然所谓聪明者,在渐明礼义。若以巧言黠辨代为矜诩(指父母对孩子能说会道作不适当的夸奖),必使其心思日轻薄,志气日嚣浮。即于所读书中讲解开论,使知爱亲敬长之道,勿苛之以多记诵。盖急急记诵,即欲速助长,非为学之道。
《小坞赵氏家谱》讲:
教子读书,须趁光阴,不可太迟。世人常谓太幼则无知,俟其稍长,读一年算一年,不知既长,则外旷多端,虽读而终难刻骨。惟其幼则嗜俗未萌,心无旁骛,际引一片灵机,加以严师之提命,启其颖悟,收其放心,则成童之年,自可判其优劣之性。顽子切勿诿以家道艰难,遂渐往荒误子弟而不教也。
旧时儿童识字之始,都是边识字,边进行孝德教育,包括如何孝敬父母,友于兄弟同学,如何待人接物等。小学的孝德教育多取《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治家格言》及《弟子规》等作教材。这些教材内容都是切合着孩子容易接受的日常生活细节,由此让孩子天天涵泳其中,以其自然内化,“则学如春日之苗,日有所增”。
祖训之中,有不少孝德格言的引用,如《朱子家训》中“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如朱柏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这些传统的祖训,是培育人的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对于孩子的教育,祖训中既重视“代看代,代传代”,强调父母长辈的身教言传的重要性,同时重视师道,看重品格方正的教师。《管溪徐氏宗谱》讲:
为子延师,终身成败所系,不可不慎。幼时童蒙之师,全用端庄持重、言行不苟者。经书要熟,字画要楷,揖拜要端,讲书明白,作文正路。切不可延虚浮诡诞之士,不惟巧意装饰,愚弄父兄,子弟心术都被他诱坏了。父兄不读书而欲延师教子弟者,全防此着。
《倪氏宗谱族规》中有诗歌《童蒙入塾规矩吟》:其中两首:
年少书生进学堂,衣冠整洁貌端庄。读书字字须清楚,不许痴顽学放狂。
坐须端正戒偏斜,布素衣衫不用华。人品好时人敬重,规模要学大方家。
古人讲孩子读书是“正蒙养”,为主是一个“正”字,学正经,学正派,走正道,将来做个好人和能人。所以祖训之中,既主张孩子必须读书,又强调读书必须有戒,防止读书读坏。《上虞钟氏训蒙》讲道,要让孩子心中牢记:
一不可倚恃读书骄矜父母、轻慢族人。
一不可倚恃读书闲游非所、不安贫贱……
归根到底,读书还是落实到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四、守底线,严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许多祖训都有明确的不许出格的规矩,亦即不许触犯的底线。凡忤逆父母、欺凌乡里、侵吞公家、偷盗欺诈、赌博嫖娼、酗酒吸毒、迎神佞佛及不务正业等,都是触犯底线必须严惩的。
许多祖训言明管教子女,父母有责;子女不法,罪及父母。
《虞东朱氏宗谱家约》:
子孙不才,多是父兄纵容。今后卑幼有犯宗约,父兄责训不悛,禀知约长鸣金,会惩容隐护短者,并罪其父兄。
生理士农工商,各攻其业。男妇俱用勤俭守法,不可游手好闲、逸侠游荡。违者痛惩家法。
对于管教子孙,祖训几乎一律是义正辞严。尤其反对父母“有爱无教,恣其所欲”的错误做法,主张凡违法违规之不肖子孙,必须依法惩处。许多祖训明确家规:初犯或情节轻的“痛惩家法”,屡犯或情节重的则“揭名祠壁,革胙”,就是将违法子孙张榜公布于祠堂墙壁,开除宗籍。再严重的,就是“呈官革胙”。
《虞西板桥曹氏祖训》第一则就讲:
子孙有非礼非义之事,伤风败俗、玷辱祖宗、贻羞族党者,宗长会同各房支长,惩治家法外,革出祭祀,以戒不肖。
《道墟章氏祖训》讲: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而葬吾茔乎!戒石具左,朝夕诵思。
《虞邑顾氏宗谱传家训诫》“严子弟”一条讲:
少年子弟不可令其游浮闲无业,必察其资性才力,无论士农工贾,授一业与之习,则心有所关,身有所拘,外而经营,内而筹划,自然无暇他想矣。若听其闲游,无所用心,必流入花酒呼卢(赌博)斗狠之中 ,诸般歹事俱就出来,势必荡产破家亡身败行矣。为人父兄者于少年子弟必寻一事,令他去做,非定要获利也,即其事无大利而拘束了身心,演习了世务,谙练了人情,长进了识见,这便是大利也,岂必得金哉。纵容子弟浮闲惯了,是送上了贫穷道路,虽遗万金无益。
祖训中有许多“后人宜戒之”的“戒约”,是针对社会陋习及不良生活作风的。如《阮氏宗谱家训》:
作佛事设道场,演戏文唱清串,伤风败俗,莫此为甚。
又,洒扫应对进退,以至燕宾承祭、日用周旋,舍礼其何以行?若跣足、衣冠不具、嬉笑怒骂、肆口狂谈,旁观不堪入目,清夜自思能无汗颜?吾族中当以为戒。
总之,祖训是传代的家庭教育。在古代而言,祖训是能接地气的、有效改变乡风民俗的举措;从现在来看,传统家教的内容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有大量宝贵的养分值得借鉴和吸收。
应该指出,这些祖训族规曾经是老百姓自己教育自己的极好形式。上虞作为孝义之乡,虽然有着孝义典型人物的深刻影响,但真正起主体作用的,是淳朴善良的广大民众。祖训族规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所以家喻户晓,喜闻乐道,踏实践行,千百年而传承至今。也正因此,我们相信在当今深入持久地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这些良善的祖训族规也将会以创新的内容形式融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