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佘氏-敬慎堂

2013年05月28日 | 阅读:2671次 | 关键词:

    【敬慎堂】  安庆地区:枞阳县会宫乡佘洼村、东河村佘家凹、横埠村佘墩、彭家湾佘墩中、方朱庄佘庄、梅庄东佘庄、新塘村佘庄、洪庄北佘庄、石婆村佘庄、周家董庄上佘庄.潜山地区:徐家老屋佘屋、金家老屋佘屋.宿松地区:铁赤村佘湾、东观头佘家咀、千金咀、佘炉咀.桐城市桂家佘冲村.六安地区:独山镇佘家畈、中店乡佘家庄、王家楼佘家龙大桥、黄墩村佘家店、舒城县洪庙乡小街村佘湾、舒城县洪庙乡小街村佘甸(店)、舒城县庐镇乡佘家老屋、舒城县五桥乡古塘村佘家冲、舒城县高峰乡东港村佘家大屋、金寨县吴家店镇佘家堂、佘家垄、佘冲、南溪镇佘冲、沙河乡佘湾、张畈乡佘家湾……周边含合肥三河地区、庐江地区、铜陵地区、池州地区等。

        峡山佘氏源流:
       据宗谱记载,西晋昭元公为镇海大将军,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昭元公为佘氏始祖。
       昭元公传17世,至侍御史迪公,为避战乱迁至铜陵马仁山居住,又传15世至32世祖思礼公,思礼公为扬州判,妻祝氏生五子:长逢、次远、三通、四达、五迁。因战乱躲兵散迁,长子逢公携其侄孙彦敬公迁居淮西-宗阳(即桐城峡山-枞阳县官埠桥镇佘家洼)、次子远公驻守铜陵马仁山(铜陵-邓源)、三子通公迁歙县(黄山-岩寺)、四子达公迁居泾川(宣城-泾县),五子迁公迁居石柜(芜湖-繁昌)。
      逢公携其侄孙彦敬公迁来桐城峡山后,开创基业,建祠立墓,耕读传家,且当断为桐城峡山(枞阳官埠桥地区)佘氏“一世祖”。    
      六安舒城佘氏历经数百年,逢公传13世至绍遐公。十八世纪初期,因族丁兴旺,人口稠密,生活所需,绍遐公携妻用两只箩筐挑着先坠、先拨两子来到风景秀丽的舒城县定居。

舒城佘氏概况
      
       舒城,地处皖西大别山区,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我族迁至舒城迄今三百余年,勤奋好学,处世忠良,行仁谦让,礼仪传家,薪火相沿,族丁兴旺,现已遍布全舒。
      
       绍遐公携子来舒数十年后,其长子先坠公就来到洪庙乡小街村的佘湾定居,现有人口一百七十余人。这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战争时期,曾是红军的后方医院所在地,现建有纪念革命烈士的墓碑,已成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又是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绍遐公的次子先拨公来舒后,生有六子:贤容、贤宣、贤室、贤宥、贤宦、贤窕。贤容是大房二百余人居住在舒城依山傍水的万佛湖畔。如今的万佛湖已被国家认定为四A级风景名胜区,它以迷人的湖光山色著称于世。
        贤宣和贤窕这两支的后裔现有人口近五百人,居住在舒城县高峰乡东港冲。抗战时期,新四军第四支队的抗日指挥中心就设在这里,佘子英也就是一九三八年五月在家乡跟着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将军奔赴抗日前线的。现在的东港冲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红色旅游区。
      贤室和贤宥房一百六十余人现定居在素有“小黄山”之称的万佛山脚下的舒城县五桥乡胡家河两岸,这里东、西、南三面环山,北临万佛湖,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贤宦房居住在舒城县庐镇乡黄柏冲佘家老屋。庐镇,是舒、桐、潜三县交界区域,东傍龙眠山,是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故乡,南与桐城接壤,西与潜山毗邻,北临西汤池的天然温泉。此地盛产板栗和油茶,地下蕴藏着世界稀有金属——榴辉岩,是国家自然资源重点保护区域。现有佘氏人口一百四十余人,尚有部分人口因工作关系分别迁往淮南、合肥、池州、上海、嘉兴等地。
       舒城佘氏,除了从桐城峡山迁入外,另有两支:一支居舒城县干汊河镇佘家畈,是三国时期吴军统帅周瑜的故乡;另一支居住在舒城县杭埠镇佘小郢及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地的三河古镇。

敬慎堂谱修
      
       自一世祖逢公迁峡山后分长次两房,瓜绵椒衍。老谱遭兵焚灰尽,惟迁桐以下昭穆源委。崇祯癸未年(1643年),十世祖应诏寻旧稿可稽乃採择而修,此乃桐城峡山佘氏之宗谱。
康熙十一年(1672年),汉武公举族续修。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复修。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四世祖先进等诸人举领进行四修。
同治七年(1868年),十七世祖香林、汉清等人举族五修。
民国五年(1916年),十八世祖家桢领首六修。
2004年,德留、绵祥、德贵等人合议两年于2006年成牒,此乃七修。

敬慎堂老字派:
思学应用  宗绍先贤  克修家法   芳德绵延
永传贻训  继善昌年 (原为厥昌万年修改)
新字派:
勋功耀祖  忠孝齐全  文明盛世  谱承泽源.

敬慎堂七修宗谱序
      
       大凡谱牒续修,是承先人之经典,启后世之良谟,笃宗支于一脉,振家声于万代,亦继前人之业事永不绝焉。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为本族族谱所作的序中说:“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我族佘氏相传起始于山西雁门。自西晋时镇海大将军昭元公因征伐有功被敕赐雁门郡后,富贵贤达不可胜数,文人雅士比比皆是,耕读传家,文武济世,薪火相沿,族丁兴旺。历经七百余年,至北宋时另有四支分别迁往铜陵、歙县、泾县、芜湖等地。又历数百年,铜陵大通这一支繁衍甚旺,又分支由希聪公携其兄侄孙彦敬公复迁至今枞阳县官桥镇峡山,建祠立墓开创基业。十八世纪初期,绍遐公率其子先坠、先拨来舒城县庐镇乡黄柏冲、洪庙小街和五桥乡东港冲安居。此处山清水秀,本族也兴旺发达,迄今三百余年,族人勤耕好学,忠良处世,行仁谦让,礼仪传家,所谓家发于前,绵延于后也,恰如木秀于林,可谓名门旺族。
      
       据记载本族宗谱始修于明朝崇祯癸未年(1643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六修,至2004年底,时居高峰乡的德留兄在整理家藏时,不意间发现了修谱典籍,亦动仁孝之思,并劝其弟德炳,侄绵祥领先协助重修家乘。此动敦伦之举,得到族人一致赞成。于是,为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德留、绵祥、德炳、德才、德贵、德圣等人同心协力商讨修谱事宜。又不辞辛劳前往桐城、安庆、池州、枞阳等地寻祠问谱,终使民国五年的家谱重现于世。根据六修家谱找其各支根本,沿门录稿,逐个稽查,编生卒之期日,载坟墓之向界,一一注作精详,有条不弃,字斟句酌,追根求源,使其本本源源明如星日,支支派派朗若山河。尤以绵祥、德贵、德留等族胞深明大义,奔走联络,出智出力;德才、芳德、德柱等辈倾力相助,慷慨支持,不吝钱财,为此次修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修,广泛征求族人意见,并依据社会之变化,顺应时代之势,吸取古谱之精华,去芜存精,录古往今来;理经梳纬,记来龙去脉,以叙世系之源流,支本之疏戚。在内容上,原谱中的序文、谱例、目录、图象、家训族规、族墓等仍保留原样,对祠堂、族契、田产、房约等予以剔除。在谱牒的格样上,一改老谱的式样,按世祖以表格形式,横版登载各房支下宗族人员的名号、功名仕宦情况,婚姻、生育情况和享年、葬地情况;二改老谱中按世次只登男性不载女性的封建陋俗,除女性嫁出外,一律男女平等记载;三是本谱只详载绍遐公支下来舒在舒的近七百人口,至于绍遐公之外的旁系人口只存名存派,列出简表,以俟后考;四是绍遐公支下因工作关系或其它原因户口迁出舒城的族人,一律注明详细地址备考;五是增设《人物传》一栏,凡是本族引以为荣、光宗耀祖的名宦、名士、贤妻良母、孝子贞女、能立传的族珍,大部载入《人物传》内。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