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的芮元采(宝坻东门第三代)
芮元采,芮谱的儿子,芮钟的孙子。
他们的直系嫡传先后顺序是:
一代 二代 三代
芮钟—芮谱—芮元采
芮元采,明朝人,清官、文学家。在宝坻县志中有两篇芮元采的文章:《重修元帝庙记》和《孙公去思集序》(详见后附录)。芮元采是第三代中的杰出人物,不仅官做得有声有色,文章写的也是有口皆碑。因此,朝廷曾经先后为其树立两座牌坊表示嘉奖。
一、祖孙济美坊:为督宪公芮钊、举人芮元采立
二、祖孙父子兄弟花坊:为知县芮元采、芮质成、芮质田、芮昌龄立。
芮元采,嘉靖壬子举于乡。授青城知县,孜孜民瘼(音 mo 莫),惟恐不及。邑由里甲派差为累,穷民莫能支,元采祥汰之。见四境多田石,教以筑圩(音 wei 为)辟莱之法,田乃大治,备载青城县志中。迨家居,葛巾布衣,忘其为先达也。与之接,如春风煦然,令人自化。
大意是:芮元采为明朝嘉靖30年举人,也就是公元1567年中的举人,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青城县知县,在任职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不仅不以为民服务为苦,却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当时,朝廷经常要求百姓无偿干各种苦力。百姓不堪忍受,芮元采仔细调查后去除了过多繁重的徭役。芮元采发现辖区内有很多石块,于是就教给当地人们用这些碎石块筑起圩垸(音wei yuan 围院),也就是堤坝,用于阻止田外面的污水进入田里,也使肥水不外泄。在他的治理之下,农业取得大丰收,这些都记载在青城县志里面。在家的时候,芮元采只穿戴着粗布衣帽,不知情的人见到几乎不记得他是位官员。他待人接物,谦恭有礼,温文尔雅,每每与他相接触总是使人如浴春风,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身边的人也都慢慢的被同化化。
芮元采,从史料记载看,应该是芮钊的侄孙,和芮元采同辈分的芮元进是芮钊八弟芮铜的孙子,由此可知,芮元采也应该是孙辈人员。另外,宝坻芮氏家族有一首辈份排字表,或许是因不好记,只传了几代,便没有继续使用,不过,估计从芮钊往后的三四代应该是严格按照这个辈份排字起名的,排字为:宗钊诚元世,平洪栋嘉民,发讷(音 ne 呢,四声)语金绍,继斌庭玉头。宝坻芮氏从祖宗芮钊开始,在古代汉语中,“宗”的最主要词义就是指家族的祖先,所以说“宗钊”。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芮钊的字,芮钊,字宗远。芮钊是第一代,那么从中可以看到,“元”字辈就是宝坻芮氏的第三代。那么,芮元进、芮元采等人,应该是芮钊的孙辈。
关于芮元采,的确可在《青城县志》中找到有关记载,“按学宫肇自元,至元间县令万居中修建,继起重修者亦不乏人….隆庆元年,知县芮元采重修。”大意是说,青城的孔庙(古代时,孔庙就是当时的学校,修建孔庙,也就相当于建学校),最早是在元朝至元年间由县令万居中创建,此后历代知县、县令有不少人加入到重修、重建的行列中来,在明朝隆庆元年(明穆宗朱载垕年号),也就是公元1567,青城县令芮元采也重修了孔庙。
芮元采的文学水平应当很好,在康熙版《宝坻县志》69页载有他的一篇文章《孙公去思集序》,是为一篇文章所作的序言。序言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是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多是一些文学上有名望的受邀所写。由此看来,芮元采文采相当好。另外还有一篇《重修元帝庙记》详见后附录。
此辈人除了芮元采以外还有芮元进,芮元介,芮元善,芮元儒。
芮元进,举人出身,康熙版《宝坻县志》31页记载,芮元进,明成化丙午举人,授都事,历任任户部郎中(国家财政司司长),朝廷曾先后为其立牌坊名曰,“世科坊”和“司徒大夫坊”两座。为知县芮元介立了 “恩荣坊” 一座。
芮元介的名字出现在康熙版《宝坻县志》58页《增新儒学路桥记》中,文章说,渠水南致仕芮元介施隙地一亩二分。为了建造桥梁,芮元介捐出一亩二分自家土地。桥梁修好之后请人做文章纪念此事,芮元介被载入。
芮元介做过河曲知县(县委书记)。
芮元善,做过诸城县主簿(县委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