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芮氏家谱序 言

2013年09月24日 | 阅读:1411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2011年5月1日,我和两位伯父以及堂侄驱车百余里来到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康家庄村——我的祖籍所在地寻根。徒生40余年,至此,我才知道自己的祖籍,说来不胜惭愧。寻根后,便开始搜集各种资料开始编纂唐山市滦南县奔城镇芮氏分支家谱。编纂家谱一来是为了传承芮氏先祖的传统,弘扬芮氏家族的美德,记录家族生活史;二来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以此明晓家族历史渊源,继往开来。但由于年代久远,更因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以及破四旧等运动,不仅那些历史价值弥足珍贵的资料如远祖芮钊的绣像、芮氏家谱、皇帝御赐的历朝历代的圣旨已经大部分迷失。即便是我曾祖辈已几不可考,掩卷沉思,不胜唏嘘。

  通过编纂家谱,我才了解到了我们芮氏家族是多么不平凡,在历史上名人辈出,有两宋交替时危难赴国的功臣芮毓;有深明大义、为国尽忠的远祖、明朝右副都御史芮钊;有明朝嘉靖年间两袖清风、治民有方的青城知县、文学家芮元采、芮昌龄;还有清朝乾隆时期的清官芮铁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芮复传以及孝子芮浩、芮嘉赞,艺术家芮维新等等。这些先辈虽然已经作古,但是他们的事迹却依然活生生的,时时刻刻教育、激励我们后辈。在编辑的过程中,不仅使我了解了家族历史,也丰富、提高了我的自身学识和修养,编辑过程中,我需要查阅大量的史料,通过对比、翻译、勘误、推理,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更使我的知识迅速积累,受益匪浅。

  据我的父辈人讲述,我祖父辈离开祖籍是因当时水患严重。我的祖父、伯祖等四人顺水漂流至唐山市胥各庄附近才止,后又徒步百余里到滦南县(当时为滦州)奔城地定居。但因为年代久远等各种历史原因,已经不能知道细节。经多方查阅史料,终于在1921年即民国十年的《辛酉被灾各省救济联合会报告书》一文中查到,宝坻县在1921年和1924年两次大雨成灾,史载:“是年夏,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山东、河南、直隶、陕西等8省水灾,江浙皖3省被灾最重。沿江沿海风水相激,百余县尽成泽国。黄河于山东决口,淹没情形亦极惨重”。其中的直隶即指河北省,虽说里面没有明确提到宝坻县区水灾实况,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资料中想象当时一片汪洋的凄惨景象。宝坻县(当时是宝坻县,现在属天津市宝坻区)地处京东平原地带,地势低洼,海拔仅米,土壤黏重,平时年份也是水患频繁,所以当地人有“十年九涝”之说。一旦暴雨,几乎颗粒无收。在当时情况下,祖辈人离开原籍是因生活困窘,无奈之选。经对比史料和祖辈们的生卒年月可知,我的祖父、伯祖等四人是在1921年7、8月份,离开祖籍。时年,我祖父芮祥年仅8岁、伯祖父芮真10岁,祖父还有姐姐,时年12岁,三姐弟在母亲的带领下,逃难至滦南县奔城地区。

  从1921年至今年2011年,恰好90周年,在这90年里,我们芮氏子孙在唐山市滦南县奔城地区,生息繁衍,至今已历5代,50余口。除了芮祥夫妇、芮真、芮素兰夫妇去世以外,芮真的妻子,仍健在,今年已经九十有余。

  我开始执笔续修《滦南县奔城地区芮氏家谱》,虽参考了一些历史其他姓氏家谱的形式,但也摒弃了一些封建家族观念,体现了现代民主思想和男女平等思想。特别对女性的态度,旧时修谱,女子只写姓氏,不写名字,或者只入夫姓谱,不可入本族谱,在谱中处于男子的从属地位。新修谱中,这一旧规则被改正,女子入本族谱,有名有姓有事迹介绍,与男子地位相等。旧谱多突出“英雄人物”和家族中的名人,为其树碑立传,普通人往往一笔带过。而新修谱具有平民思想,并打破“生不立传”的传统观念,不仅有去世先辈的事迹介绍,也给在世普通人留有一席之地,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家谱人物介绍附配登个人、夫妻双人及全家福彩照,形象生动,流芳后世,永久纪念。

  《滦南县奔城地区芮氏家谱》共分六部分,分别是,序言、芮氏历史源流、江南芮氏概况、宝坻芮氏概况、宝坻大钟庄镇康家庄芮氏概况、河北省滦南县芮氏概况。《滦南县奔城地区芮氏家谱》的编纂是由天津宝坻芮氏东门第二十代、河北省滦南县倴城镇芮氏第三代传人编纂完成,前后历时月余。编续过程中,参考的主要史料是《宝坻县志》,包括康熙版的、民国版的两个版本,另有一些资料是取自于《青城县志》、《清史稿》以及近些年关于古芮国的考古资料。另有已故宝坻区第十八代芮氏传人芮广仪所提供的资料以及河北省香河县韩庄地区、宝坻东门第十六世芮万营所提供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很宝贵,比如说康熙版和民国版的《宝坻县志》,尤其是民国版的,里面记载了大量的宝坻芮姓人士事迹,据编者说多取自于“家乘”,也就是说里面涉及到的人物事迹,大部分来源于芮氏家谱。我们的家谱在文革中毁掉了,但令人欣慰的是能够在其他资料中了解到一部分芮氏先辈的事迹,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也算是祖宗庇佑吧。

  对一些古汉语资料的译文又加以勘误、校点和修订,在文中,黑体字是引用的史料。这些史料,由于历史久远,又或者是由于刊印、录入电脑等过程中出现笔误,导致一些历史资料有错别字。这直接影响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因此,在编纂过程中,本人根据古汉语常用语法的基本特征,重新对一些历史资料加以断句、校正错别字,翻译的过程中,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尽力使译文通俗易懂并使其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对资料中所涉及的年号、官职、地名以及风土人情,也都一一解释,因为本家谱采用公元纪年,所以,将资料中的年号、干支纪年法通过万年历查询,都转换成公元纪年法,以保持家谱的连续性。当然,在参考其他人的翻译资料的同时,也改正了一些常识性错误。至于官职,我尽量将其通俗化,或使其和现代官职相对应。对于州城府县等地名,多加旁征以指出是现代何地,使人能一目了然。对于引用史料中的生僻字,我用括号标注的形式给出其汉语拼音,和同音字,以便于识别,有些孤僻字,我还加以解释说明。更是为了使阅读的人能够一目了然。

  对于史料,最困难的是断句,添加标点。民国以前,古文著作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翻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断句。经过详细的考证和对照古汉语语法,对史料有疑问的地方重新断句。比如在记述芮永肩(芮铁崖)的传记中有这么一句:“官考复健乾隆癸酉举人诰赠中宪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官妣尤氏”,主要说明芮永肩的父母以及朝廷对他们的封号,芮永肩的父亲是芮复键,因子做官,后被朝廷追赠为“中宪大夫、左春坊左庶子”,所以在人名“复健”前面加以“官”字,这个“官”后面的字“考”,是古代对去世先人称呼,指父亲,所以,父亲又称“先考”;而后面的“妣(音 bi 比)”,也是古汉语常用词,和“考”相对,它专指“母亲”,两个词经常连用,所以我们常用一个词语叫做“如丧考妣”,就是说悲痛的样子就像父母双亲去世一样。在现代的一些碑文上还在沿用这两个字。称“皇考”、“先考”或者“皇妣”、“先妣”云云。据此,我将这一句断句成这样:“官考复健,乾隆癸酉举人,诰赠中宪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官妣尤氏。”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明确了,是说芮永肩的父亲是芮复健,乾隆癸酉年间考中举人,后被朝廷追赠为“中宪大夫、左春坊左庶子”这一官职;其母为尤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这也仅此一家之言,因为本人水平毕竟有限,即便殚精竭虑,失误难免,希望能够得到亲戚们、朋友们的帮助和斧正。
 
  2011年5月15日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