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县沙窟村寻根记
河南 牛星全、牛章平 中华民族,渊远流长,树高千丈,各表一枝。牛姓在中华民族7000多个主要姓氏中列居90多位,河南省鹤壁市大河涧乡牛横岭村也是个牛姓村,全村千余人95%以上都属牛氏家族。始祖牛勋自明朝迁入该村后,至今已繁衍生息了二十多代,据本村族谱记载,粤稽先世籍贯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沙谷村,自有明太宗迁民乃始卜居于林县牛家岗,继又置田宅于汤阴县西界牛家庄,后又迁居牛横岭村。 2011年11月12日在河南济源召开了中华牛氏文化研究活动三十周年庆典会议,与共同参会的林州宗亲牛保奉探讨先祖居地问题,牛保奉两三年间多次寻访,找遍了洪洞县各个村庄,始终未找到沙谷村。各地的家谱记载各有不同,有说是沙谷村,有说是沙阔村,也有说是沙窟村,想是或许年代久远,加之各地口音有别,三个村应同为一个村——沙窟村。由于另外两个村在版图上找不到,众多打锅牛都是从沙窟村迁出,如今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华的崛起与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牛氏家族争得了荣誉,无愧于先祖。作为牛氏家族的子孙,我们也深感自豪。 怀着对我们先祖的景仰之情和对先祖神秘祖居地的向往,2011年11月23日,我们(牛星全、牛俊才、牛章平、李合林)一行驱车踏上了山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壶关县黄山乡沙窟村。行至村里,我们眼前一亮,村里是一排排崭新漂亮的楼房,一张张纯朴的笑脸,一群群欢声笑语的妇女儿童,都在诉说着村民生活的安适、惬意和满足。几位宗亲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介绍了沙窟村的概况:黄山乡原名为白草坡,沙窟村原名为牛豆村,传说于北魏时期改名,现已无据可查。沙窟村全村将近500户,2000多人口,原来村民大多数都姓牛,经过动乱年代四处逃散和举家外迁,现仅有牛姓人家20多户,130多口,也未留下家谱。我们提出让宗亲带我们到祖坟祭奠先祖,因年代久远,加之各个时期动荡之变迁,祖坟已无处可寻,为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所幸还留有牛氏祠堂一座,祠堂为东西南北各五间的一座四合院,侧东门牌匾上书“雪山秀”,正门牌匾上书“道通华藏”。祠堂前后廊石柱通天,飞檐斗拱,雕樑画栋,唯为壮观。祠堂建于明代初期,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仍能反映出一个历史时期的传统艺术形象,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族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同时也展现了当代工匠大师的精心杰作。充分见证了我们先祖的智慧和牛氏家族的兴旺。长期以来,祠堂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维修,加之文革时期的人为破坏,如今北屋已经成为危房,整个院落未找到可作为参考的文字记载。 几位宗亲又带我们参观位于村西约一华里小山顶的一座玉皇庙,又名七佛庙。庙宇为双层院落,第一层院落南北屋各为九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北屋中为穿堂过道,内院北屋五间,正中供奉玉皇大帝塑像一尊。东屋和西屋不对称,西屋为八间,东屋为三大间和三小间,长度和西屋八间相同。该庙宇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1400多年,可作为珍贵文物予以保存。因年久失修,加之文革期间的破坏,曾一段时期屋内神像荡然无存。为了保护这一国家珍贵文物,不少村民提议修复七佛庙,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于1994年开始修复神像15尊,2004年又重塑了玉皇大帝神像,修复过程中,很多人都进行了积极的捐款。前院发现元代残碑一座,因年代久远,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但仍可见“至元十八年敦武校尉壶关县尹兼管诸军奥鲁牛天麟”等字样,好多名字中有:牛俊、牛珍、牛成、牛进、牛聚、牛清、牛全、牛贵、牛信等。宗亲介绍,元代时期一位官至都统的牛成重修过该庙宇,后来牛成死于朝鲜。当年,牛成还从朝鲜引进了两棵银杏树,距今700多年的老树至今仍保留有一棵。玉皇庙虽经元代重修,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保持了历史文化的真实性, 是先祖们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一分子,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史料价值。 在中华牛氏文化研究活动三十年庆典暨理论研讨会上,牛宁会长关于“保护牛氏历史文化遗产倡议书”中提到,牛氏先祖创建的一些宗祠、牌坊、石刻等建筑,或者不复存在,或者岌岌可危……对于涉及到牛氏宗族的年代久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文物古迹,各地宗亲要积极向政府部门申请,争取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全会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更好的贯彻中央精神,要切实保护好牛氏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好民族精神。 村里有一位牛起云宗亲,今年66岁,原在壶关县粮食局工作,对牛氏文化研究方面颇有见树。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于壶关县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醉心于对牛氏家族的历史研究与发掘。各地宗亲如有有关方面的交流,请与他联系:0355-8768161。还有一位宗亲牛佛林(女)提供了一条信息:她的一位同学,位于沙窟村南约15公里一个百尺镇百尺村的宗亲牛世书,现今还保存有当时牛氏打锅时的一块锅片。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这次我们没能去亲自探访,因为从泰国来的客商电话催促有紧急要务商谈,我们与几位宗亲合影留念,又把我们新修的家谱一本赠与宗亲后,匆匆的踏上了回乡的路。 沙窟村是我们先祖发祥地之一,是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的地方,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考虑作为旅游资源予以发掘,并且利用当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予以开发,使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的延续,可以更高的提升当地的知名度,改善和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造福子孙后代。 在此,我们呼吁:对牛氏文化的理论研究,作为牛氏子孙责无旁贷。希望各地的宗亲们尽己所能,担负起牛氏文化研究中资源和资料抢救性的历史责任,尽可能少留下历史的遗憾。忠心的希望更多的牛氏子孙为我们牛氏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哪怕是点点滴滴也能汇聚成历史信息的海洋。通过中华牛氏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筛选、分析、研究,来还原我们一段历史的本来面目,共同为我们的牛氏文化研究作出更多的贡献。 2011年11月 作者简介:牛星全:原许沟煤矿矿长、三和房地产、 天淇模具、 天淇模铸、金山镁业集团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