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文化——工部尚书牛保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工部尚书牛保督修棣州城池,历九年。牛保病逝于归京途中。于棣州城西10.5公里处的汉带墓群之上选址建衣冠冢以示敬意。冢高7米,周长320米,占地6670平方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人有诗云:边防战乱出东京,戌马筑城抗辽兵,烽火翻滚身夭亡,军屯立冢流芳名。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九月初九,有香火盛会,到此焚香、跪拜、求签、许愿者络绎不绝。饮食和纸香贩甚多。此活动时断时续。听附近村中村民言,近年活动频繁。冢破坏严重。冢上,凌乱的迹象,灰迹、供品随处可见。看现场,冢小了太多,被附近的村民开出种了庄稼。香客们来此问的是自己的前程、命运、财运。迷信的香客不知道千年的牛保是否也迷信。冢,一个有地位的人的坟,最后的归宿。神圣的,尊严的。少年时代,我在乡下,曾在许多人家看到停在显要位置的棺木,上漆的,不上漆的。古(相对于这个时代)人总是把身后看的重要无比。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看到了冥冥之中的神圣与庄严,不可亵渎的,不可冒犯的。那些来来往往为了自己内心的秘密(可告人的,不可告人的)随意践踏着另一个人的坟墓。香客们可否知道冢内人的身份。冢内的工部尚书牛保客死他乡。牛保冢,千年前棣州人对一个为自己家乡做出巨大贡献的外地人的永远的敬意与纪念。当年他所督修的古城墙,现仅有东西城墙残壁遗留,依旧是当今惠民人的骄傲与文化蕴涵的资本。保护的迫切,无知的城墙脚下的居民仍不时去取土。修复或复原的计划年年都在设想,技术、资金的困难使计划一度搁浅,遥遥无期。一个北宋崇宁年间的工部尚书的九年的心血。棣州城工程之瀚,防守之坚固,堪称州城之楷模。史料载:“……(棣州城)周十二里,崇三仞有三尺,上阔丈余,基倍之。东南西北门四,各三重……外门额各有石?青肃、明远、景山,靖安字。内门有楼,匾曰春风、明远、景山、紫薇。复浚濠潴,水深二丈,阔五丈。有飞桥,又修护堤,延袤三十余里。”古城呈矩形,南、北、东、西四门各设翁城和城门楼。城外有郭。宋时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城墙高10米,顶宽13米,底宽26米。周长12里。城外护城河绕城一周,河宽30米,水深10.8米,全长17里,形成天然障古城号包括吊桥、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军事设施。城墙上设敌台,备有刀、矛、弓弩、滚石等冷兵器,自明代始配有火炮(现存明代火炮2门、清代火炮门)。历代统治者曾先后13次对其加固维修,到明代,城墙使用青砖包砌。即所谓“或增修其未备,或缮治其将颓”。直至日本侵略军占领此城之后,还在南关修筑了一段套城为防辽兵袭击,城内四角均设兵营,如今西北营、西南营、东南营(后称宋家营)、东北营(即大王营)等已成为城内的村街。筑城期间,由于就取土约35万m3,城内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坑塘,俗称海子。相传城内原有72个海子。这些海子与护城河成为一个系统,对于调节城内环境气候、保证居民生产生活水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