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隐姓埋名的司马氏后裔为祖先修坟
复姓司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姓,姓氏来源于官职,自西周起即为望族,基本上每代皆有家族成员在朝廷官至高位,在两晋时更是贵为皇族,而如今司马姓的人口数量已经大不如前,位列百家姓500位后,人口只有数万人。
魏晋时期,中国长期陷于割据内乱,一支司马氏后裔为躲避战乱隐姓埋名,一部分姓司,一部分姓马,辗转到贵州六盘水一带,定居司寨村,这支司马家族一直传承着召集已婚家族成员集资为先祖坟墓竖碑的习俗。
这支司马家族的老族谱在多次战乱、迁移中不慎丢失。此谱为1999年,族人联系司马家族贵州各分支,收集相关资料,整理续谱而得。
由于祖坟大都在偏远山区,多是泥泞崎岖的山路,竖碑使用的水泥、砂石等材料都需用拖拉机运送到坟墓附近。
采购的上等碑石,已经由经验丰富的石匠按照建造顺序依次编号,摊开在墓地附近。
现场地势狭窄,每一块石材都要由人工背运。
石匠将坟墓的前、左、右三面土壤掘开,挖出放入墓碑和石材的坑面。
石匠使用水平仪来测量、判断每块石材间的拼接是否水平,以免影响美观和碑体稳固的情况出现。
坟墓的另一侧,前来参加竖碑的司马族人们分工协作。现场宰杀、烹制一头350斤的猪(有时也选用当地的黑山羊),以供前来参加竖碑的整个司马家族共享。
灶台就是在山坡上挖两个土坑,支上两口大铁锅,添柴加水,烹饪一锅香浓的肉汤。
山里条件虽然并不适合烹饪要求,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族人们对美食的渴求,小葱、干辣椒面以及一些调味品,为这锅肉汤增色、提味。
按照风俗,石匠们要赶在天黑之前完成两座墓的竖碑任务,工程量大,要和时间赛跑。此墓形似“八”字,当地人也称为“八字碑”,只有那些保存下生辰八字的过世长辈才可以竖碑。从风水上讲,这种半月形坟墓,有收来龙之气,藏风生气,牵制煞气等作用。
碑体快要完工时,一位族人发现自己家的名字由于统计时疏忽,导致遗漏,正在跟石匠沟通,要求临时加刻上去。
精通书法的家族长者,将遗漏名字小心翼翼的添加上去,然后雕刻师傅按照笔迹进行雕刻,最终成型。
每一笔一划,都在族人的注视下完成,司马族人对于碑文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遗漏的名字添加雕刻完毕,家族的长者倚在碑石面前,仔细端详。一旦确认碑文完工,将很难修改,大家都很细心地打量着碑文。
墓碑两侧端刻着两只石狮,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石狮一直是镇宅避邪、守护平安的象征。
碑体左右两侧完工后,超过老坟的高度,司马族人爬上墓顶填土,形成一个拱形墓顶,这样不仅美观还有利于排水。
收尾工作,都是在家族长者监督下完成。他们一生会参与多次重要的祖坟竖碑仪式,因此经验丰富,对于碑体的结构、稳固、美观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右下角为坟墓未竖碑的原始样貌)。
大家族中有些人久未谋面,借此机会,往往会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
陆续到来的家族成员已经占满了整个坟场,现场人声鼎沸。
家族成员在祖先墓前跪拜。
此时,两大锅的肉汤已经煮好,按照登记的家庭名单顺序,十人共享一瓢热腾腾的猪肉全汤锅。
山上没有桌子、没有凳子,但丝毫不影响大家族享用全汤锅的热情。大家蹲的蹲,站的站,有的席地而坐,一块肉、一口汤,大快朵颐的吃起来,场面好生热闹。
天色渐晚、噼里啪啦的一阵鞭炮声响起后,一缕缕青烟升起,此时此景也宣告着司马家族贵州盘县分支竖碑仪式圆满完成。修葺一新的祖坟,庇佑着整个家族香火不断,人丁兴旺。
(源自腾讯新闻,此内容非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