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闵氏有关的地方

2013年09月05日 | 阅读:1074次 | 关键词:

一、闵家寨

山东费县汪沟镇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

 闵家寨在山东省费县东北角,京沪高速公路在其东约1公里。闵村向东南30公里可抵达临沂市,向西南25公里可到达费县城,西北120公里为曲阜。闵村位于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之前,坐落在平原上,地势略呈北高南低。其南北纵距约有2公里,东西纵距约有1公里。耕地2697亩,村落占地200多亩,闵氏族人的茔地—闵林有98亩,整个村落拥有土地3000余亩,基本上属于一个传统农业耕作村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2313人,其中男性1175人,女性1138人,总户数747户。闵家寨是一个强单主性村落,闵姓人口2025人,他们自称是孔子弟子先贤闵子骞的后人。其次是邵、杨、武、孟、李、刘、卓、陈等几个小姓家族,共计218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闵子骞被追赠为费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进封琅琊公,并遣尚书陈尧叟到沂州祭祀,特荫裔孙守祀。宋度宗咸淳三年改封费公。早在宋代闵村就有闵子骞的祠堂,今闵子祠中存有宋代王旦关于闵子骞的赞辞碑碣。金代资政殿大学士张万公、元代费县县尹邵显祖都留下过碑碣。张万公的碑说:“览《费志》,知费为闵侯恭桑之乡。”邵显祖的碑说:“详览《费志》,邑之东北六十里许有其故宅,乃于桓魋之乱,长子沃盈迁于此而卜居焉。” 《沂州府志》卷首绘有“费县图”,图中标有“闵子祠” 。今闵林中有闵子骞长子闵沃盈墓。闵氏族人世居此地不知有多少年了。李景星《费县乡土志》“本境氏族”部分列有闵氏宗族:“先贤闵子之后,现传六十八代。” 而今已有77代。该村闵氏族人清代早期曾经乱宗,闵人只知自己为多少世,而不知自己为什么辈份。清代中后期族中有一庠生前往曲阜抄袭孔府行辈,自那以后,闵村闵氏族人始步孟氏、颜氏、曾氏之后尘,以孔姓行辈为自己命名的行辈。

闵氏宗族以孔子弟子闵子骞为始祖,而闵子骞以“鞭打芦花”的孝行著称于世。孝道是这个宗族的内在核心价值,孝成为每个宗族成员所自觉追求的文化身份与人生品味。帝国时期,由于正统与道统的合谋,即相互给予的合法性,国家崇儒尊孝,设文庙进行祭祀,给予孔子后裔及其弟子们的后裔以很高的社会地位(既有实际的又有象征性的),历代予以褒封。然而,国家设立衍圣公府的目的还不止于此。它企图通过一套组织制度达到对孔氏族裔以及诸圣裔进行社会控制的目的。因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景观是:国家设立衍圣公府,衍圣公府又配合国家在孔子的一些弟子所建立的族群中设立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他也理所当然地是奉祠生),每个圣裔的世袭翰林又在全国设若干奉祠生,每个奉祠生实施对各处祖庙和族人的管理。具体到闵人来说,康熙三十八年始获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资格。当时天下有十二处闵子祠,因而设立了12个奉祠生,负责每年春秋两祭和相关族务。今天来看,每一处闵子祠坐落在一个闵氏族人集中居住的村落里,而这个祠堂周围数个、十数个、乃至数十个村落里的闵氏族人都来这个祠堂祭祖,并声称祖先曾经从该祠堂坐落的村落里外迁。这样,每一处祠堂在周围一定区域里凝聚了一个血缘世系群。就闵氏大宗而言,它拥有世袭翰林(奉祠官)、家长官、举事官三人所构成的管理天下族人的机构,但是作为闵村这样的小宗,它只拥有奉祠生和一个家庙管理委员一类的组织。奉祠生相当于族长,却不是辈份最高和年龄最长,而是由经济和其他因素来决定;家庙管理委员会只是三五个人,并不是由每一个房支的支长构成。闵子祠每年实行春秋两祭,但祠堂除了供奉始祖闵子骞以外,并没有现今各房支的祖先牌位。因而,我们说,闵子祠实际上是一处纪念古代文化英雄的庙宇。另外,它也没有族规,族务的处理是根据日常的民间惯习来调控。

山东费县汪沟镇闵家寨:

邮编:273408

电话:0539—5780888(村委会)

         0539—5951020(卫生所)

二、闵子骞祠墓(安徽宿州市曹村镇闵家祠村)

闵子骞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镇闵家祠村。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紧傍206国道,交通便利。是我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德与颜渊齐名。闵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宋朝皇帝褒闵子为“畿圣”,历代皇帝赐匾封公,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其懿行美德千古传为佳话。

闵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两座中形墓,传说为闵子迁的两个弟弟,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约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闵墓松风”素为宿州八景之一。闵祠始建于宋,现存殿宇14间,祠内存有古柏和千年银杏。祠外有两座碑亭,祠东公路旁还有牌坊一座,上书“先贤闵子故里”。祠东南有孝泉和闵子故居。闵祠近傍还有骞山、晒书台、洗漱沟、荷花池、芦花坡、洗砚池等景点。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动人的传说故事。

闵子祠八景

“闵墓松风”素有古宿州八景之一,而闵祠、墓附近至今还留有闵子骞神奇传说派生出的八大景点。古往今来,均为游人向往。

一、洗须沟。闵子祠祠西有一小溪,此溪虽小,但终年不涸,溪水清澈如镜,每当春夏之时,两岸奇花异草,鲜丽夺目。翠绿的扬柳,倒映池中,分外妖娆。当年,闵子骞每天早晨站在溪边,刷洗胡须。传说闵子骞胡须长有尺半,粗而象梗。寒冬腊月,冰封小溪时,闵子骞一到溪边,面对小溪,冰冻即刻融化,闵子倒映在溪中,而胡须却直竖在唇边,闵子赞叹曰“美哉!不是溪洗须,而是须洗溪”。从而小溪得名“洗须沟”。

二、芦花坡。闵祠西部,一望无际的湖水碧波荡漾,每当秋末季节,白茫茫的芦花,如晨霜,如白雪,微风乍起,芦花纷飞,如粉蝶飞舞一般,使人尤然忆起鞭打芦花之优美的传说。

三、洗砚池。闵子祠堂东侧有一小池,长八丈,宽两丈余。池水呈清墨色,池泥黑之如墨,小池周围泥土则为黄褐色。古人云,此池是闵子骞洗砚之池,池周围用毛石圈成,古朴典雅,赏心悦目。

四、晒书台。闵子祠南有一古台,高约三丈,方圆占地七亩之余,台顶平稳,尚有古阁之痕迹,四周草木繁茂,相传闵子骞每到中伏之时,套用三辆马车运送书简,搬至高台,阳光爆晒,以防虫蛀及腐蚀书简。

五、血水河。闵子祠南有一小河,河水呈现红色,据说此河原是一条龙脉,明朝刘伯温过此,将龙脉斩断,龙血飞溅,血染成河,名曰“血水河”,现称落霞河。

六、铁板桥。在落霞河上,立有一座青石拱桥,坚固别致,这座桥由闵子骞所修,为闵子骞到晒书台晒书时必经此桥经过所便利而建。

七、石羊湖。晒书台前,地势低洼,每逢雨季,便积水成湖,湖边杂草丛生,犹如绿色地毯,直铺大地。传说,每当湖水荡漾,湖畔草青时,便发现一群雪白如银,身体肥大的绵羊在湖边吃草,当地人捉它,一捉便无影无踪,人称这羊是神羊,这神羊是一财源,周围村子年年丰衣足食,当地人为镇住这里的“风水”不使财宝走掉,就雕一石羊在湖内,神羊湖慢慢地被谐音代替变成石羊湖了。

八、两子山。在闵祠西南有座小山,山顶遍生野花异草,传说闵子骞和其弟弟闵革、闵蒙年幼时常到此山打柴割草,闵革、闵蒙的母亲指山为人,故称两子山。

三、济南闵子骞的纪念祠堂

济南也有闵子骞的纪念祠堂,坐落于百花公园西侧。推开两扇虚掩的木板门,向南而行,就可看见一个高约两米的坟堆。在坟堆四周,立有数十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石佛、铜佛。此处还立着刻有“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据说,文革前(60年代)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七八米,高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10余尊。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空闲处还建了鸡舍。文革后,不少市民多次呼吁,有关部门也做了努力,但至今未能修复。据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同志介绍,文物部门目前已着手研究方案,准备让沉寂多年的闵子骞墓重见“光明”。

四、山东省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

山东鱼台王鲁镇大闵村

电话:0537—6030284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