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与鲁国(周公)的渊源

孟氏与鲁国(周公)的渊源

2013年03月29日 | 阅读:1429次 | 关键词: 孟氏

孟氏家族出於姬姓魯國,而魯國的始祖便是周初大名鼎鼎的周公:

在商末周初的社會劇烈變動中,周公是一位政治上的風雲人物。周文王去世後,他輔佐武王,在周武王滅商的過程中,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武王死後,他又輔佐成王,為穩定和鞏固周朝的統治可謂嘔心嚦血。正由於他對西周王朝的卓越貢獻,他得以受封,擁有今山東西部、南部乃至江蘇北部的地區,建立了魯國,以輔佐周室。魯國成為當時諸侯國中的重要封國,備受列國尊重。在這片土地上,周公的後代繁衍生息,孟氏家庭就是其中的一支。

周公名旦,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早年的周公就以仁、孝聞名,後來,他隨武王伐紂,功勳卓著,武王去世後,成王年幼,周王朝又新建,政局不穩,面臨嚴峻的考驗,周公毅然攝政,成為西周初年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周公攝政之初,兢兢業業。在周朝新建、殷遺勢力蠢蠢欲動、而周成王年齡較小、還不足以控制天下局面的特殊背景下,周公為穩定人心,安撫內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這也引起了周王室貴族的疑懼,他們認為周公將對成王不利,有取代成王的企圖。而以紂子武庚為核心的殷商殘餘勢力則趁機連通反周力量商奄、薄姑以及周公的兩個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叛亂。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周公臨危不亂,他做了一番“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的耐心細緻的解釋和說服工作,以示自己對周王室的赤膽忠心,終於感動了成王和王室重臣,得到了他們的信任,穩定了內部團結。與此同時,周公還親率大軍討伐叛亂,消滅了以武庚為首的殷商貴族的叛亂勢力,誅滅了武庚和管、蔡叛亂集團以後,又繼續向東征伐,經過三個年頭的苦戰,最後剷除了參與叛亂的東方部落。

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

魯國實行典型的西周宗法制度,魯君由嫡長子世襲繼承,他的諸弟被分封為卿大夫,分別都有自己的土地、封邑和家族武裝,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內,也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即長子為卿大夫,其餘諸弟則為士。春秋時期,由於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造成了魯國內部各個家族的勢力發展不平衡。公室和卿大夫、卿大夫和卿大夫之間爭權奪利、謀取地位的矛盾日益尖銳。孝公以後,經惠公、隱公、桓公、莊公、閔公、僖公後,“三桓”長期把持魯國的朝政。“三桓”是指慶父之後孟孫氏、叔牙之後叔孫氏和季友之後季孫氏,慶父、叔牙、季友都是桓公之子,莊公之弟,所以,三家後裔統稱為“三桓”。

孟姓的始祖為魯莊公的庶兄慶父共仲。魯國為西元前11世紀周(姬姓)分封的同姓諸侯國,建都曲阜(今山東境內)。莊公去世,子般即位,慶父派人殺死子般。閔公繼位二年,慶父又派人謀殺閔公,欲自立,使魯國大亂。故有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後慶父出走莒國(今山東莒縣)。魯季友(慶父之弟,此時為魯相)用賄賂求莒國送歸慶父。慶父在回國途中自縊。慶父死後,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祿位。古時兄弟姐妹中居長的稱作“孟”。慶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孫就稱孟孫氏。`後孟孫氏的後代因避諱慶父弑君之罪,便稱為孟氏。

慶父以後世系如下:  孟穆伯—孟文子—孟獻子—孟莊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

其中孟文子、孟獻子、孟莊子三代是春秋時孟氏家族中最聲名顯赫的人物,他們為孟氏家族的建立、鞏固和振興做出了很大貢獻。孟文子 慶父之孫,他處事謹慎小心,《國語·魯語》載,魯文公曾想遷孟文子之宅,被孟文子婉言拒絕了,時人稱其善守祖業。孟文子時,慶父之後離開公開始受封得氏,別立一族,成為魯國的世家大族——孟氏家族。孟獻子曆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在魯國的內政、外交中都有出色表現,襄公初年還曾一度執掌魯政;孟獻子以儉樸聞名於當時,而且還知人善任,求賢若渴,開後世養士之先例。

於孟文子、孟獻子、孟莊子三代人的努力及他們所取得的傑出成就,此時孟氏家族勢力大振,魯公賞賜成作為孟氏的世襲封邑。到孟武伯時,孟氏開始走向衰落。雖然孟武伯也以尚武著稱,但卻為人傲慢無禮, 他為相時,不能很好地處理魯國與鄰國的關係,與魯公、以及孟氏家族內部的關係也都變得相當緊張。孟武伯之後,孟氏家族的有關記載便逐漸從文獻中消失。  西元前408年,齊國攻伐魯國,取得了成地。孟氏由於失去了在魯國的根據地,孟氏後人迫於形勢,只得散居各地。鄒國的孟軻即其後代。孟軻是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為本族的榮耀,遂尊奉孟軻為本姓始祖,是為山東孟姓。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