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氏

2013年07月10日 | 阅读:7201次 | 关键词: 龙氏

在四川省屏山县岩门山麓的青山绿树之中,隐藏着一处距今已有180年的豪门大宅——龙氏山庄,最近被文史工作者发现。其建筑规模之庞大,设计之精巧,结构之特别,雕刻之精美,堪称川南民居之典范。

龙氏山庄为清代道光朝资政大夫龙德华于道光年间(公元1817--1824年)兴建。该山庄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进深70米,宽55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房屋全部采用木石结构,一般一至二楼,围墙全部采用2—3米长的条石垒砌成高5--7米,厚2.5米的城墙,将整个山庄团团围住。城墙上可骑马奔跑,四角建有4个角楼,设有观察哨位和射击窗孔,整个山庄俨然如一个城堡。

山庄坐落在屏山县岩门山半山腰的骑龙埂上,座西朝东,依山而建,视野辽阔,前与青山、统山遥遥相望,东可远眺百里之外的叙州府(宜宾)翠屏山;大沙溪流经庄前;左侧有象鼻子深沟,右有峻峭石壁,通途险峻,是当时避乱、居家养生之佳境。龙氏山庄的主建筑由六个四合院组成,由前向后向左依次布局,逐渐高升,建有五道石阶梯坎,寓为步步高升。但前院、中院、后院及石阶均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设计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理念大相径庭,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当时修造房屋时,风水先生认为,房屋的主人姓龙,属相也属龙,龙蛇弯曲,摆直了不吉,因此而故。山庄的建造既遵循传统,又不囿于传统。主建筑设有上大厅、中厅、后厅、南北书房、客厅、各式各样的居室等。石壁门窗上均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花草、鸟兽图案,厅堂和屋檐皆有天花板和木质卷棚装饰。

龙氏山庄的大朝门依石墙建双层连门,前后门相间两米。进大朝门经戏楼过院坝便是山庄主建筑的八字大门。大门的两侧青砖墙上各镶嵌有一幅高2.36米、宽1.4米、花边0.08米的高浮雕石刻图, 内容反映了房屋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有的展卷攻读,有的倚门眺望,有的田间耕作,有的携子春游等。图中人物、山水、房舍、楼阁、动物等,清晰可辩,栩栩如生。进入八字大门,过天井,在大厅的阶沿两侧还各有一壁石雕,高1.1米,宽0.97米,刻有人物、仙鹤、神鹿等图案,表现了传统的福禄寿喜的内容。龙氏山庄的自然环境、建筑设计、文化内涵都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然和谐、安定有序、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最近,龙氏山庄已被宜宾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过去长期被当地村民进住,房屋年久失修,文物受到损害,部分建筑已被拆除,还有乱搭乱建现象。目前,大部分居民已迁出,仅留有两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一户龙氏后裔在山庄居住看守。那天不巧,那位在当地务农的龙氏后裔不在,说是到县城去了。据看守山庄的老者说,老龙还珍藏有一幅先祖资政大人头戴清朝官帽,身着官服的画像,平时不容易示人。由于老龙当天不会回来,故我等未能一睹当年山庄主人的真容,也未能了解到更多的山庄故事。但老人讲的一桩“文革”轶事,还是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在文革破“四旧”的急风暴雨中,全国不少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过去达官显贵的坟地也未能幸免。这股风暴也刮到了地处偏僻的屏山。龙家被抄了家,抄走了具有重要文史价值的四册龙氏族谱。据原屏山县文体局局长龙诚芳先生讲,这四本族谱前三册记录的是龙氏家族的世系及迁徙情况,第四册是龙家宅基地及陵地的风水图。龙家系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长乐迁徙到四川荣县,不久又移居到屏山的。

据说,当时这些东西被查抄后,保管在岩门公社的一位当权派那里。当这位老兄仔细阅读特别是看了第四册后,便起了歹心,曾带人按图索骥现场查勘过龙氏墓地,目标是资政大夫的随葬品。龙氏祖先早有预见,他为自己造了不少假坟,真的墓没有封土,图上也没有标明位置,实际上是一座暗坟,掘墓者无从得手,只得作罢。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一股盗墓风泛滥,部分龙氏后裔闻讯后,很担心葬在鸭池乡的另一座祖坟被盗,便聚在一起商议对策,大家一致认为,与其让盗墓贼挖掉祖坟,拿走墓葬品,让祖宗尸骨无存,不如自己挖。于是,龙氏后裔们便择日带上铁铲、锄头等工具,自掘祖坟。当棺盖打开的一刹那,众人无不惊骇,这位死于一百年前的先祖,不仅没有变成尸骨,且面色如初,犹如刚逝。但几分钟后,皮肤、衣物等迅速变色。众人惊愕之余,来不及多想,清理完随葬器物之后,便迅速地复原。我们听后,无不唏嘘不已。墓中究竟掘出多少随葬器物,外人无从得知,却在当地民众中越传越奇。当年龙氏家族被抄走的家谱,前三册在征集文史资料的时候上交了政府,保管在该县档案馆,至今保存完好。但第四册一直下落不明。目前,龙氏后裔们有的从政,有的教书,有的经商,有的务农,大多在屏山,少数在犍为、成都等外地。

龙氏山庄亟需抢救性维修。山庄所在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一处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及民居建筑的胜地。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