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
2012-07-25来源:转载作者:阅读:6
0
刘永坦是电子工程专家。原籍湖北武汉,生于江苏南京。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撰有《高频海态遥感雷达的微处理机数字滤波器》、《高频地波雷达的微处理机数字滤波器》等论文。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院士简介
刘永坦(1936.12.1--),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祖籍湖北武汉,1936年12月1日生于江苏南京。1953年至1958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无线电系系主任,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永坦院士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大气噪声及电台干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站。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宽带信号提出了全系统的补偿技术,成功的实现了对运动目标的雷达成像。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简历
1936年12月1日生于江苏南京。
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历任该校副教授、教授。从事雷达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先后研制成功单脉冲雷达延迟式接收机和声表面波脉冲压缩系统。
1979年到英国进修,在此期间进行了特高精度高频脉冲多卜勒雷达信号处理机和用信号处理方法增加高频雷达角鉴别力的研究,其成果已被应用。
1979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作并被聘为名誉研究员。
1981年回国。主持了高频地波对海探测雷达的研究工作。1983年主持研制成功雷达散射面积微处理机录取、存贮与处理系统。译有《晶体管电路工程》等,撰有《高频海态遥感雷达的微处理机数字滤波器》、《高频地波雷达的微处理机数字滤波器》等论文。
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成为该系第一位博士导师。曾任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无线电系系主任,现任哈工大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哈工大研究生院院长。刘永坦教授现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国防科工委航天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曾任国家863高技术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技术专家组成员,并先后被聘为国内十几个有关单位、大学、专业及学会的兼职研究员、教授或负责人。曾先后到瑞士、意大利、英国、日本、美国等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996年担任中国国际雷达会议名誉顾问,还到英、法、美、德、荷兰、加拿大、日本等国进行考查访问或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新体制雷达系统
◆制导与信号处理技术
主持大动态、高精度、实时两维FFT信号处理机和高线性接收通道的实现;提出信道一致性数字补偿技术和多目标自适应快速最优跟踪方案。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在数字式宽带FM/CW雷达信号处理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微程序控制模拟滑窗分段FFT谱分析及数字式多门限自动检测的独特的模拟/数字混合信号处理模式,解决了大动态宽频信号高分辨谱分析问题。发表学术论文、著作70多篇。
论著成果
刘永坦教授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新体制雷达系统,制导与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于1982年至1985年期间主持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其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打下了基础。1986年至1990年,刘永坦同志主持了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新体制雷达研究”。他综合关键技术成果,研制成完整的雷达系统,并于1990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高频新体制雷达站,成功地探测和跟踪了舰船和飞机目标,其技术指标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至1995年他主持全国12家863计划中“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即ISAR)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他领导的课题组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有关研究所合作,历经五年攻关,研制成我国第一台实验ISAR,通过进行大量外场实验,录取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为我国ISA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功的完成对飞机目标的雷达成像,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其出色的成绩,于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此外,他负责进行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已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一本,主审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