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郡

2013年07月29日 | 阅读:1957次 | 关键词:

  《辞源》注释“郡望:郡中显贵的姓氏。”“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远在黄帝时期已有州县之设,夏商朝时期郡比县小。周朝时天子直辖地分为100个县,每县辖4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郡县制取代古老的姓氏宗法分封制,郡守县令均有一定的任期,不再是世袭的领主,郡比县大,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隋唐时期,州与郡同等。宋朝时撤郡设州府。元明清时期,均沿袭宋制。而清朝时,郡成为府的别称。“郡望”即一郡之中,显赫高贵的姓氏门族。用郡望来表示姓氏的显贵尊赫,从东汉王朝开始实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兴盛。清朝史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南北朝时代,各姓氏宗族,按其郡望权势又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又按士大夫等级高低,立为郡姓:连续三代做过三公的称为膏梁;岀任过令仆的称华腴;任过尚书领护以上官职的为甲姓;任过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任过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的为丙姓;任过吏部正员郎的为丁姓。
  “京兆”即京都。“京兆尹”本是古代对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统称,相当现代的北京市长。因此广义上“京兆郡望”泛指任何朝代曾经做过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人及其後裔。姬姓黎国後代黎文魁公,曾在西周首都镐京仼“天官”之职,而其後裔黎幹公曾任唐朝时的“京兆尹”、封“京兆侯”,故黎氏堪称名正言顺的京兆郡望族。“京兆郡”始设于三国时代。《百家姓?郡望注释》“京兆郡:三国?魏以京兆尹改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北魏移治霸城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北周还治长安县,复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改治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雍州。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按: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人,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称为侨置。因为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所以设置侨州、侨郡、侨县,是为安置北方士族,保护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其政权)治所在邓县(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南朝?梁废。”
  “京兆郡”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姓。依其权势地位高贵低下排列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於、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见《百家姓郡?望注释》)
  一般来说,“京兆郡”多指唐朝首都长安,很少有人留意那些迁来迁去的其他京兆郡。翻遍现时收集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的各地黎氏族谱,发现曾经在唐都长安为官或任京兆尹,甚至封京兆侯的有如下几位:
  祁姓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後裔黎干公、字体存、谥号“忠贞”,四川戎州(今南溪县)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为谏议大夫,因故告老终养归戎州。唐代宗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举孝廉,二月释奠国子监,授祭酒,旋复官谏议大夫。大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年丁巳(777年)晋升兵部侍郎,后蒙冤惨遭诛杀。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庚申(780年)评反,追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赐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于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宫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妣唐氏夫人,诰封“渭阳郡君”,生一子:黎广。
  商王族子姓黎侯国祖伊後裔黎斡(民间族谱多误作黎干)讳垣夫,777年九月后接任京兆尹多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二子黎炬、黎煟。
  姬姓黎国後裔黎文魁,在西周穆王时代任天官之职。他的後代黎幹于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葬莲塘水口边象形。生子黎度即江西省宁都县黎氏始祖。黎度下传六代为黎衬,生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戊辰,封京兆郡侯,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黎氏始祖。
  姬姓黎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公的後裔黎玄胜,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胜公第三子黎致统公,在唐肃宗时代任翰林院侍讲,晋封右仆射(右丞相)。黎致统公次子黎辉武公,为唐德宗时驸马(皇帝女婿)。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