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弦国与隗氏
故国简介
弦国,周代的一个较弱小的诸侯国。公元前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联军讨伐楚国。楚国被迫屈服,加入齐国同盟。楚弱齐强的格局众所周知。距离楚国比较近的几个国家,同时是弦国的姻亲国家江国、黄国、道国、柏国与齐国和睦。因此弦国不事楚国。很快在公元前前655年被楚国轻易灭亡。弦国君逃亡到黄国。
弦国源于北方狄人的一支隗姓的赤狄,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早在商代便已进入中原,西周时在豫南建国,为子爵,公元655年楚人灭弦。弦国故地在汉代轪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光山县西北部,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边是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人分封方国的战略。
弦国是周代淮河上游的一个隗姓方国,由于国力比较弱小,且很早就亡于楚国,所以先秦文献中对它的情况记载甚少。它是今天所知道的极少数越过淮河的北方狄人部族中的一支。后天对它的族姓渊源、建国历史、具体地理位置等也多语焉不详。弄清弦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有利于认识中国上古时代民族迁移的历史与路线,有利于研究西周分封方国的战略思想,同时为研究先秦时代淮河上游地区民族与文化的融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族姓渊源
弦国作为周王朝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在古代典籍中所保存的相关信息十分少,对于其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南宋人罗泌《路史·国名二》说它是少昊之后,“嬴姓国。”“后纪七”又云:“江、黄、耿、弦、兹、蒲、时、白、郯、复、巴……皆嬴国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认为它是隗姓。对于这两种说法,认为它为隗姓方国是比较合理的。
罗泌之所以认为弦国为嬴姓,是因为当时弦国周边有很多嬴姓方国,如它西北的江国、东部的黄国等,并且它与江、黄等国还是同盟国,关系非常好,所以罗泌大概据此,也认为弦国当为江、黄之同姓方国。但是,从《左传》等史料记载来看,弦国不可能是嬴姓。《左传·僖公五年》载“楚斗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所谓“弦姻”,说明江、黄等国与弦国长期保持着通婚关系。按照周代同姓不婚的原则,可证明弦国与江、黄两个嬴姓国家非同宗。
关于隗姓的来源,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原本是北方狄人的一支,为古老炎帝部族的后裔之国。《国语·周语中》云:“狄,隗姓也。”韦昭说:“隗姓,赤狄也。”(17)《国语·郑语》又载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昭曰:“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183)汉人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可见从先秦到汉代的史料中,都认为隗姓源于北狄。而名之为“赤狄”的隗姓正是炎帝一脉。
何光岳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北狄来源复杂,但皆属炎黄族系,如匈奴乃系夏桀之后,白狄、长狄乃黄帝之裔,赤狄隗姓为炎帝之裔。炎、黄二族原是从西部东迁而来的,后来当两个部族的重心又从河北、山西向南转移之后,他们留在北方的余部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部族特征,在后来的文献中统称之为北狄。北狄在夏、商两朝得以壮大,在商的时期,隗姓的赤狄则为商代西北部强大的“鬼方国”[3](323)。经常威胁商王朝的安全,这在甲骨文中多有记载。
至周代,周王室为了安抚狄人,大肆分封北狄的各支为诸侯国。如《国语》中所提到的潞、洛、泉、徐、蒲等均为隗姓的赤狄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