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氏宗祠 七级台阶表忠烈

2013年09月01日 | 阅读:2142次 | 关键词:

明朝末年,局势动乱,江高镇两上村邝曰广时任湖广襄阳府推官,在战乱之中,死守襄阳,谥烈慜。明末清兴之后,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赐“旌表忠烈”牌匾表彰邝曰广护国爱民烈举。因为有了皇封御赐,邝氏宗祠在修建的时候,修建了七级台阶并修建了“旌表忠烈”牌坊……

江高镇两上村邝氏宗祠位于该村的西门西街,坐东朝西,是该村邝姓族人的开村祖祠。祠堂建设的确切年代已经无从考证,根据相关的一些记载,该祠堂在乾隆年间重修过,再加上现在祠堂里保留着明代的红砂岩石柱,可以推测,该祠堂应该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存在,历经世代的再建修复,直到现在。

龙船脊特色异于岭南宗祠

邝氏宗祠的建筑特色在白云区乃至岭南地区都是独特的。但凡岭南的宗祠,基本都是三路三进格局,再加上大镬耳建筑。邝氏宗祠却是四路四进,祠堂前七级台阶,这在岭南祠堂建筑之中是非常少见的。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一般均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镬是古代的一种大锅)得名,可以说凡有宗祠,均见镬耳。奇怪的是,两上村邝氏宗祠没有采用镬耳特色,其山墙是一个对角,形成对角的墙脊是两条一边翘起如船尾的灰塑脊。中间的屋脊则是两条各自翘起,如一艘轻巧的龙船,当地人唤为龙船脊。

但凡宗祠,一般只有三级台阶,邝氏宗祠却有七级台阶。旧时祠堂的修建有一定的规定,修建七级台阶必须家族走出有经过皇帝封赐的人物。

邝氏宗祠龙船脊建筑不同于大镬耳的特色,可能与祖先的移民路线有关。该村村委主任邝沛耀长久以来研究邝氏移民文化,他告诉记者,两上村先祖从南海大沥迁移而来,传到他这一代人已经是32代,按照一代人20多年繁衍推算,邝氏到两上村大约是700来年,而先祖定居南海之时,有可能不是来自南雄珠玑巷的移民线路,是以宗祠建筑有别于大镬耳。而七级台阶的修建则是因为明代末年,邝氏先祖邝曰广守襄阳殉难有功受封的原因。

先人守襄阳殉难,皇封烈慜

邝氏宗祠四路四进,第一进是门楼,第二进迎面是一座两柱一楼的歇山顶琉璃瓦牌坊,牌坊门口有一米多高的石头门当,门当上面对应的则是红色木雕建成的户对,门当与户对,见证了中国古老建筑的特色。牌坊上面挂着“旌表忠烈”四字牌匾。旌是旗子,“旌表”是旧时用旗子写着死者的名字以示表彰,后来演变成为封建时代由中央朝廷或者地方官府立牌坊、赐匾额对遵守封建礼教、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加以表彰。这块牌匾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所赐,表彰的是明代湖广襄阳府推官邝曰广。

邝曰广是明末时期两上村邝氏二房人。根据《广东历史人物词典》记载,邝曰广,字居节。崇祯九年(1636),邝曰广中举人,次年成进士,被授为湖广襄阳府推官,张献忠攻城时候,邝曰广率领城里军民英勇守城,不幸被流矢射中,身亡,朝廷封赐,谥烈慜。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定鼎,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之后,社会逐渐稳定,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开始对明朝保家卫国的忠烈之士进行表彰封赐,乾隆十七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特赐“旌表忠烈”牌匾。邝曰广死难事迹,《明史》、《明史稿》、《续表忠记》、《甲申后亡臣表》、《大清一统志》等史书均有记载,褒扬邝曰广忠节,发潜幽光,使其名留青史,万世钦仰。

有了皇封御赐,邝氏宗祠在修建的时候,台阶建了七级。据村人传说,民国时期,爱国将领伍观淇骑马经过邝氏宗祠,看见了祠堂七级台阶的规模,情知来历非凡,于是连忙下马走路而过。也有人说伍观淇下马是向邝曰广保国爱民而壮烈牺牲的壮烈之举致敬。后来日寇侵略广州,北上经过流溪河的时候,伍观淇率领当地义勇也进行了反抗,也留下了英烈之名。

旌表忠烈牌坊有望复古

邝氏宗祠,还保留了明代的红砂岩柱子、清代的坤甸木系枋,部分石雕、木雕保留完好,古色古香。邝氏宗祠现在空置,长满了荒草,只有在节日喜庆的时候,村人会来这里摆酒,热闹一阵。祠堂近几年经过维修,已经基本坚固,经过区文物普查之后,现已挂牌成为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邝沛耀介绍说,祠堂曾经在1984与2002年经过两次现代的修建,因此祠堂之中现在混杂着一些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随着村人对祠堂文化内涵的理解,邝氏族人有心将钢筋水泥部分拆除,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恢复祠堂原来的砖瓦结构。

据介绍,邝氏宗祠曾经做过生产队的粮仓,祠堂的门槛过高,有碍当时挑谷的进出而被改低,而“旌表忠烈”牌匾连同建祠碑记,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现在所挂牌匾为后人重新制作。据介绍,当时的旌表忠烈牌坊下面是用木刻屏风构成,进出必须从两侧的偏门经过。现在屏风被拆,邝氏族人有心筹资重新恢复。

龙船脊或蕴藏百姓祈祷

在记者多年来走访的宗祠之中,邝氏宗祠的“龙船脊”在众多的“大镬耳”之中是非常独特的。岭南移民大多是南宋时期经南雄珠玑巷而来,而邝氏有可能是因为移民路线不同造成其宗祠建筑有异。我想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

记者在邝氏宗祠采访过程之中,发现该宗祠有历朝历代大水浸泡的标记,其中最高的有一米多高的水位,当时群众在这条水位线上刻下了“乙酉光绪十一年水位”标记。当地居民介绍,两上村靠近巴江河,经常发大水,历朝历代深受大水之苦。邝氏宗祠的修建融入了龙船文化,将屋脊修建成为龙船型,是否是农耕社会当地百姓对风调雨顺的一种祈祷呢?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