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姓,丞改邝姓。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侯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
阅读:1347次
-
明朝时期,邝姓大约有2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大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当时湖南、广东是邝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布。
阅读:925次
-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和陕南(尤其是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初“湖广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梁山县。
阅读:1246次
-
邝姓起源于古邝国。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出现在宋朝,至今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阅读:1327次
-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阅读:1281次
-
外族基因的流入,自邝姓诞生后,一直稳定的往下传递,邝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发生很少。当今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发现有此姓。
阅读:1014次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大镇村、丁圃村、凤岗村,雷州市乌石镇邝宅村、英利镇那卜村、南兴镇高华村、塘尾村,吴川市塘缀镇灵垌村,广州市白云区两上村、登圹村、湴湖村、东凤村、大龙头村、田心村、龙塘村,黄埔区长洲村下庄,河源县源城区风光村、南坡村、庄田村,东源县仙圹村、观圹村、埔前村、桥头村、田心村、半江村、到吉村,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青岐阁尾村、竹洲村、金本龙洲村、上桂村、柏木村、白坭镇塘下村、乐平镇范湖赤东村,
阅读:1214次
-
王家坝(今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
阅读:1041次
-
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阅读:9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