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县焦氏家谱序

2013年03月31日 | 阅读:106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u=1267296782,1209181820&fm=52&gp=0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始祖。寻根谒祖是我中华民族之传统习俗。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世谱、家乘等,是一家一族之历史,是记载本家族人繁衍发展过程,记载本族世系及人物事迹之书。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进退,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我族整理家谱的目的是:促进本族文明,增进族人团结;启迪族人明古晓今,激发族人励精图治。让子孙后代知祖宗,扬家风,鼓奋斗,求上进,人才辈出,后继有人,为国为家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故此,我们客观如实地记载先祖的名位,记叙兴家立业之足迹,记叙有利于激发后人的人和事,内容力求准确、详实、全面。
 

  据《通志.氏族略》载,焦姓人是神农炎帝的后裔。至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受封焦地,故号焦国(焦国在今河南省陕县南),后延用以国名为姓,即焦姓。受姓伊始,迄今历3100余年。碱沟焦氏属焦姓哪宗哪支,尚待考证,从山西省河曲县圪峷店(三都三甲)迁来却是事实。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前后)(待考证),焦氏一支在今山西省河曲县圪峷店立足。圪峷店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黄土高原上,境内沟壑纵横,唯一车马道通向关内、关外,择此而居,足见先祖之智商。勤劳的焦氏祖先开店立足,开荒种地,繁衍后代。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圪峷店最繁华,是远近闻名的焦家独姓大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后来,车马大路易道,开店生意逐渐衰退。圪峷店毕竟是个山村,土地贫瘠,靠天吃饭,逢旱年则入不敷出,甚至颗粒无收。土地不打粮,断了生计,先人们在圪峷店已无法生存,只好走口外谋生。再者,清朝廷鼓励黄河流域诸省农民到塞外开荒种地。雍正、乾隆年间,清廷实行筹饷屯田和移民实边政策,山西、河北、陕西的汉人大量涌入土默川等地区垦荒。适事逢时,先祖焦世君弟兄二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从圪峷店走西口来到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伍什家乡焦家一间房村。
 

  今日之圪峷店一片荒凉,已无人烟,最后两家人家(焦混财、焦顺财二兄弟)于1969年搬迁河曲县木瓜梁村。哥哥混财现已亡故,四个儿子均迁往巴盟大佘太镇。弟弟顺财今年72岁,育有两子,长子继荣36岁,娶妻刘氏,育一子一女,儿子今年14岁,起名焦帅。他们开采石厂,养四轮机动车,放养50余只山羊,种几十亩坡地。一家人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老子放羊,儿子采石,妻子种地,光景还算可以。顺财次子小云被招女婿(入赘),在临汾市居住。
 

  碱沟焦氏先祖焦尚文、焦尚武二兄弟,认准了沙河中游、土地肥沃的碱沟村,于清道光末年,兄弟二人从焦家一间房村南迁碱沟子,距今有150多年。先祖娶妻生子,兄弟二人得9个儿子(胞兄尚文娶三房,得六子;胞弟尚武娶一房,得三子),为碱沟焦氏第二代,第三代24子,第四代41子……到如今共繁衍九代847人。祖先忠厚传家,秉性执着;以农事为基础,以辛勤劳作为本分,以勤俭谦让为根本。历代助人为乐、疏财仗义、赈贫济乏、行善降祥者,不乏其人。民国19年(公元1930年),三世焦海富任托县正东区区长,不欺民,不霸道,治理使用沙河水井然有序,受到“沙河圈子”(沙河流经区域共37村)百姓赞誉。民国32年(1943年),四世焦二罗在托城(今托县旧城)“正一坛”煮粥赈济灾民,传为佳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碱沟焦姓人“自信人生,秉性执着;恪守本分,弃邪敬业;忠厚传家,辛勤劳作;勤俭谦让,助人为乐”的品节,代代相传。出类拔萃、木秀于林者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碱沟焦氏家族涌现出副省级干部1人,地县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16人;大学生92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2人;高级职称(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中教高级等)16人。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了民族昌盛,我族兴旺,族人要以我族优秀者为榜样,青出于兰,推陈出新。近在咫尺,和睦相处,远在天涯,心心相印。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努力,为人类、为祖国、为家乡而奉献!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