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巩简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巩简公,春秋时期巩国国君,亦为周王室执政上卿。巩国为伯爵,其国君一般皆称巩伯。
巩国是春秋时期的姬姓小国,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康店村一带,时称“巩王城”。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记载:“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巩国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为国,其国君称巩伯。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在楚、赵二国的操纵下,“东周国”利用“巩王城”旧址建都立国。东周国实为韩国的附庸,后被秦朝襄王灭掉,其巩地被划入秦国的三川郡。
巩简公活跃的时代约在春秋末期,曾在周景王姬贵、周敬王姬丐执政时期担任周王室的卿大夫。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周景王逝世,周王室中的刘氏、甘氏、巩氏等等有势力的卿大夫分别拥立王子朝、王子猛、王子丐为天子,使周王室陷入一片内乱中。最终,姬丐由于有强大的晋顷公姬弃疾支持而成功继位,是为周敬王。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周敬王继位后即以巩简公执掌朝政。当上执政上卿巩简公认为:周王室历经内乱,其原因就是王室贵族世代执政、并勾结众多王子为乱的结果。于是巩简公大力改革内政,任用从各诸侯国招揽的人士为官,借此来削减贵族的权力。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
但巩简公实施如此突兀的改革措施,极大地伤害了周王室贵族们的根本利益,引起诸多贵族的不满,最后巩简公被与周敬王争位失败的王子朝发难杀害。巩简公逝世后,周敬王赐其谥号为“简”,史称巩简公。
在巩简公逝世后,晋顷公即发兵灭了巩国。据史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记载,周敬王四年(晋顷公十年,公元前516年),“晋师克巩”。因为巩国之地属于周王室的京畿之地,晋顷公灭了巩国之后,将其地被转送给周敬王以示讨好。
在巩简公的后裔子孙中,其嫡系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巩氏;而其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巩义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