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当铺支族家谱序

2013年03月30日 | 阅读:320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贾氏家谱

经考证,贾姓出自姬姓。

远古的黄帝,降生在一处称作“姬”的河边,于是形成姬姓。周朝王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周公叫姬旦。而周朝结束后,周朝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都姓周。因此,姬姓和周姓原是同族人。也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西周时期,周康王在位时,武王之子唐叔虞有少子名公明,受封于贾邑(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为周王室附庸国,称为贾伯。春秋时期,贾国为晋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号贾为氏。

又据史载,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其舅狐偃之子射(一作佗)受封于贾邑,称为贾佗,其后人以邑为氏,亦姓贾。

这些均与我族贾氏宗祠对联“我本唐叔虞之后连文武成康为一家,祖自淳化县迁来同秦晋鲁豫无二族”相一致。

据贾氏宗族家谱之序所记,今靖远县贾氏之始祖贾春,自明朝正统二年由陕西省淳化县迁来。先后在打拉池、干盐池、贾寨柯、芦沟堡等地居住,最后定居于原曹岘乡骟马塬贾家嘴头(今靖远县若笠乡牛庄村贾底社),并慢慢分居到今靖远县乌兰镇营防村等地。至今,已二十余世,人口数千,英才辈出,荫祖德而后裔繁盛。

我族贾氏先祖莹墓及贾氏宗祠均位于靖远县若笠乡牛庄村贾底社,清朝同治五年回乱时被毁;贾氏阖族人众于民国七年重建宗祠,当时由靖远县城贾家油行济民店捐资赞助2000银元(现在的知情人有贾邦仕、贾钫),解放初期,政府提倡利用祠堂办学,遂利用宗祠兴建学校,1967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宗祠再度被毁;1996年经贾氏阖族人众共同筹资再次重建宗祠,这次重建中十六世孙贾致宝捐献水泥5吨(价值千元)、十六世孙贾致贵捐献人民币500元、十六世孙贾致海捐献人民币500元。

我族先祖定居营防村后,由于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加之营防村土地瘠薄、人多地少,生活日益陷入贫困。于是,十二世先祖贾全宗迁居靖远县城经营商业。

我族十二世先祖贾全宗夫人贾路氏系原曹岘乡路山人,如夫人贾张氏系三滩乡财神阁人。一父两母生四子一女:长子贾作霖,次子贾作梅,三子贾作舟,四子贾作侦,女马贾氏(因丈夫去世,后改嫁给靖远县城李银匠家)。十二世先祖贾全宗享年五旬有余,终生乐观勤劳,以小本经营为生。他让十三世先祖贾作梅、贾作舟进入庠序学习,使他们成为我县优秀秀才,两人均任过登士郎的职务,乃寒秀才,成为我先祖发家立业的先声,这些都是十二世先祖贾全宗的功劳。

我族十三世先祖贾作霖于1892年由靖远县城迁往北湾乡古城村当铺社定居,当时贾作霖才22岁。贾作梅、贾作舟、贾作侦三位先祖及其后人仍留居靖远县城。

因我支族家谱丢失,难以与贾氏宗族家谱接上头,故根据我支族十二世先祖贾全宗、十三世先祖贾作霖、十四世先祖贾文瀛名中之“宗”、“作”、“文”,分别与贾氏宗族家谱所载辈份相同,加上贾氏宗祠重建中我支族先祖捐献款物之事,证实我支族人亦是贾春之后世无疑。

根据贾氏宗族家谱记载,自十二世起贾氏各辈后人名字用字分别为:宗、作、文、邦、祖、世、如、存、其、建、善、德、俊、堂。

我支族现有人口约二百多人,人财两旺,英才辈出。古有秀才,今有大中专学生,分别从事教育、科技、军事、医学、公安、新闻、税务、农业等行业。我支族人由原居住在靖远县城和北湾乡古城村当铺社,逐渐迁居到长庆油田、克拉玛依、善鄯、西安、定西、兰州、白银等地。

我族先祖世世代代耕读治家,正派为人,以和为贵,义德为邻。先祖们和睦四邻、扶危济困、捐资公益、治理黄河、铺路修桥、办学建庙的德行实为我等后辈的楷模。今为敬献诚意、思念祖德、报答祖恩,并使先祖们的优良传统发扬于后世,谨撰此文以记之。

赞词:

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

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高蝉联要继往开来。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