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黄姓 源自少昊嬴姓

煌煌黄姓 源自少昊嬴姓

2015年12月01日 | 阅读:3497次 | 来源:华西都市报 | 关键词: 黄姓

伯益画像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唯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在海内外黄姓人中,这是一首像文化密码般广泛流传的江夏黄氏特有的认祖诗。

黄姓人起源于北方,后来迁到中原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灭后,国人以故国名为姓,四散迁徙在中原形成淮阳黄氏,在湖北形成江夏黄氏、江陵黄氏,在南方形成少数民族中的黄姓。如今,全国黄姓总人口有3260多万人,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7位。从分布上来看,长江以南的黄姓人远远多于长江以北地区的黄姓人。广东是黄姓人口第一大省,大约有570万人;其次是广西,大约有510万人。四川黄姓人口大约有300万人,是全国黄姓人口第三大省份,在四川姓氏中也排列第7位。

黄的释义:本意是佩玉“黄”字是象形字,本意是指佩玉。“黄”字的甲骨文,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成组佩饰形状。最上面的不是“艹”字头,而是缠着玉璧的佩衿,中间的一横,是玉珩(弧形片状的玉器,成组佩饰中最重要的组件,起着平衡佩饰的作用),下面像个“田”字的环状物是玉璧,再下面的“八”字,是玉佩两条垂缨(垂下的冠带)。

古代把玉璧称作璜,璜由黄色或朱黄色的宝石雕琢而成,是半个玉璧的意思,两个璜合在一起,才称为璧,并做成佩玉。甲骨文中,没有“璜”字,“黄”是“璜”的原始文字。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凡是铭记给谁赏赐了佩玉,都把佩玉叫做“黄”。

在中原大地上,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黄色,黄色的土地、黄色的皮肤、黄色的河流等。用什么字来表达这个颜色呢?古人最初造字时大多是象形字,但颜色没有形状,无法用象形字来绘形。佩玉的颜色与这个颜色非常相似,就通过假借(文字学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一)的方式,用“黄”来表达黄色。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意思是说,黄是土地发出的光,也就是土地的颜色,所谓黄土地是也。黄色,在古代是青、黄、赤、白、黑五色之一,并被用来指代方位,青东、赤南、白西、黑北、黄中,黄色的方位在中央。

“黄”是非常高贵和美好的一个字,自古以来用作表现富贵、吉祥和美满尚荣。从远古时期到清朝,黄色一直是皇家御用的颜色,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用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是谋反的大罪。又如,古代把正式场合演奏的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的音乐叫做黄钟大吕,这里的黄钟是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

远古时期,生活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以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我国最早治玉、用玉、崇玉的肇始地),以狩猎为生的一个部族,喜欢玉石并佩戴玉制品,崇拜黄色,就以能反映所在氏族特征的佩玉图形符号来代表氏族,“黄”字由此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一些姓氏书籍中大量使用的黄姓图腾图案中,解释说“黄”是龟的正视图形。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也认为“远古的黄氏族以龟为氏族图腾和族徽,族徽的图形逐渐演化为文字黄”,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我们在此有必要进行更正。

龟其实是轩辕黄帝的图腾。轩辕,即天鼋,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龟。“轩辕”和“天鼋”古时读音相同,龟是古代四大灵物(龙、凤、麟、龟)之一,代表着长寿。黄帝以读音相同,把天鼋(龟)作为图腾。

第一个来源:源自嬴姓

黄姓的来源比较纯粹,主要源自嬴姓,以国名为姓。

台骀在山西建立黄国

远古时期,中国东部地区有很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部族,被统称为东夷。其中的黄夷,是黄姓的最古老族源。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以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在这个地方,有很多鸟类,其中有一种被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黄鸟小巧精灵,色泽艳丽,叫声清脆,婉转悦耳。黄夷部族对黄鸟非常喜爱,进而转变为尊敬、崇拜,把它当作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最终成为氏族图腾。这个氏族由此被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

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黄人从今河北迁安市西的黄山和辛集市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部族联盟,成为黄夷。凤夷氏族的少昊当东夷部落联盟首领时,黄夷与凤夷结成婚姻氏族。少昊部族势力越来越强大,黄夷慢慢地成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尊奉少昊为本族始祖。

少昊去世后,黄帝的孙子颛顼当上东夷部落联盟首领。颛顼带领东夷人向内地迁徙,陆续迁到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黄人也跟着一路迁徙到了河南黄水两岸地区,也就是今河南新郑市和新密市一带。

少昊出生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20公里的嬴地,那里有条河叫嬴水。

那个时代的人,基本上都是以出生地而得姓,也就是“胙土命氏”的原则,如黄帝生在姬水而姓姬,炎帝生在姜水而姓姜,所以少昊生在嬴水就姓嬴。

少昊的一个儿子叫昧,也被称为玄冥,是颛顼的水官。昧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当时,今山西境内的汾水、洮水水涝成灾,颛顼派台骀前去治理。台骀把两水治好后,为嘉奖台骀,颛顼将汾川流域封给了他。台骀去世后,人们尊他为汾水之神。

台骀的后裔在汾川流域建立了沈、姒、蓐、黄4个小国。黄夷建立的黄国,在今山西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横水一带。春秋早期,晋国兼并汾川流域的小国,黄国被灭,国人以国名为姓,成为黄姓历史上最早的族源之一。

这支黄姓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许多人在晋国做官,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这支黄氏的后裔。不过,这支黄姓一直比较衰弱,见于典籍史书的人物,只有黄渊一个人。后来,这支黄姓日见衰落,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陆终(南陆)建立的黄国伯益后裔建立黄国

到了舜时代,少昊的后裔伯益因从小与鸟兽打交道,能懂鸟兽语言,所以舜让他负责驯养鸟兽,同时掌管火种。伯益还受命协助禹治水。禹治水成功后,舜论功行赏,禹说:“治水能取得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多亏了伯益的大力协助。”

舜对伯益说:“你的功劳不能抹杀,我要赐给你黑色的旗旒,让你的子孙后代繁多又兴旺。”舜把家族的一个女子(一说是舜的女儿)许配给伯益为妻,并祝福伯益“尔后嗣将大出”。

除奖励和祝福外,舜还给伯益很实在的赏赐,让伯益担任虞官(掌管山林、草木、鸟兽的职位),并把伯益先祖少昊的嬴姓赐给他,把他封在费地,让他当上东夷部落的首领。所以,伯益又被称为大费。

因为伯益拥有突出的管理和政治才能,禹当政后,对伯益很重视。禹最初设定的接班人是皋陶,但皋陶还没来得及继任就去世了。禹就把伯益选为接班人,任命他为执政官,总理政事。

禹在巡视东方的途中,在会稽去世。按当时的规矩,接班人要先为前任服丧3年,3年后,再根据人心所向决定有无接班资格。当初禹为舜服丧后,把位子先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到了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

伯益服丧完后,按禹的做法,也把位子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躲到箕山之阳去。结果,人心不古,启早在老爸禹当政时,就有了想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想法,平时很注重收买人心。伯益一让位,天下诸侯大都跑去朝拜启,使得启顺利地接管了天下,建立了夏朝。

启破坏了禅让制,让一些部族很不服气。与禹同为妫姓的有扈氏部落,对启篡夺伯益的位子愤愤不平,起兵反对启。启要稳固家天下政权,自然在取得天下后要对有影响和实力的部族进行清洗和整肃。有扈氏一闹腾,启派兵杀了过去,打败了有扈氏。

接下来,就该收拾伯益的东夷部落了,启派兵杀死了伯益。为笼络人心,启以隆重的礼仪安葬了伯益,又对伯益的儿子进行了安置。

伯益的大儿子大廉(鸟俗氏),被封在有黄之地的黄邑(今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淮水之南、潢水西岸的隆古乡),建立黄国。二儿子若木被封在徐地,建立徐国。

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包括黄国的战争,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夏朝末期,黄国有许多人参加了同为东夷的商部族灭夏战争。

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商朝的盟国小伙伴,黄国许多人在商朝任占卜官和其他官职。商王也曾到黄国巡视、占卜,甲骨文卜辞有记载说:“王其至于潢、霍,亡灾。”这里的潢、霍都是国名,潢就是黄国。

对于潢川的黄国,还有不同的说法。在全国很多黄姓家谱中,记载的是陆终(或陆终后裔南陆)建立了黄国,并把南陆奉为黄姓太始祖、受姓始祖。

陆终是颛顼的后裔。颛顼的儿子稱生了卷章,卷章生了重黎和吴回,吴回生了陆终,陆终娶了西南部族鬼方氏首领的妹妹女嬇为妻。女嬇怀孕3年都没有生产,就给她做了剖腹产手术,取出6个男婴,分别名为樊、惠连、篯铿、莱言、晏安、季连。他们长大后,都从部族分衍出去,各自立国开姓,史称“祝融八姓”。

陆终所处的时代,在夏朝初期。很多黄姓家谱说惠连“受封于黄”建立了诸侯国黄国,这里的“黄”在今河南潢川县隆古乡。有的黄姓家谱说受封在黄的不是陆终,是陆终的二儿子南陆(惠连),或者是陆终的大儿子樊的后裔南陆,有的甚至把南陆和陆终当作一个人。北宋江夏黄氏族谱序中说,南陆是陆终后裔,有弟兄3个,南陆排行第二,食邑在黄,因地而赐姓为黄。说法很多,莫衷一是。

有学者考证后发现,南陆封黄发生在春秋末期周威烈王时期,这说明南陆不是陆终的儿子,更不可能是陆终。

周威烈王在位时,距离黄国灭亡已200多年。原黄国和江夏的土地,应该还在楚国的统治下,也有可能被周威烈王收回去了。周威烈王把这片土地赐封给南陆,或派南陆去管理,后世由此认为是“南陆封黄”。但究竟是怎么回事,尚待进一步考证。

在一些黄姓族谱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陆终所建的黄国,在古代江夏(今湖北武昌一带)。南宋大学者黄震在《江夏源流分派谱引》中说,昆吾的大儿子南陆“食采江夏,赐姓为黄,地称湖广鄂州”。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发现:春秋时期有两个黄国,一个是潢川的黄国,另外还有一个西黄国,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的汉水以东、大富水以西、古随国西南,因为太小,一直鲜为人知。

《左传·庄公十九年》中说,公元前675年,巴人讨伐楚国,楚文王带兵前去抵抗,结果被巴人打败。楚国军队逃回都城郢城时,楚国元老鬻拳拒绝败军进城。楚文王肚里憋了一股气,带着军队转而攻打黄国,在踖陵打败了黄国军队。打了胜仗,鬻拳才让楚文王进入郢城。

专家考证认为,这个被楚文王打败的黄国就是西黄国,在宜城市东南的汉水流域。到楚成王时,楚国逐步扩张势力,西黄国大约在此时被楚国灭亡。那么,陆终建立的黄国,是否就是这个西黄国呢?这需要有关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了。

黄国灭亡,黄姓诞生

周朝取代商朝后,如今的黄姓家谱中大都有“黄石佐周,以功封黄,赐姓黄氏,食郡江夏”的记载。来自黄国的黄石,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有功,周武王自然要对功臣进行封赏。但把他封赏在哪里呢?

周武王看到,在南方江汉流域的殷商旧部和一些少数民族并不服从周朝的管辖和统治,经常起兵反抗。黄国离江汉流域并不远,可以利用黄国对那里进行控制。于是,周武王把黄石封到江夏,让子爵黄国的领土扩大,条件是黄石要把黄国的人口迁移一些到江夏去。

黄石及其后人逐步把黄国的民众迁徙到江汉流域,在江夏建立了新的领地,江夏成为黄人的第二故乡,也是全国最著名、最兴盛、最有影响力的黄姓发祥地。有学者认为,黄石在江夏建立的新黄国,就是西黄国。

周朝时,黄国的势力渐渐发展起来,与淮水流域的江、道、柏、弦等赢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盟主。同时,又通过与姬姓小国联姻等方式,改善与周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

这时,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扩张势力,黄国加强与各赢姓诸国的同盟,与姬姓随国结成同盟,一起抵抗楚国的威胁和进攻。公元前658年,黄国与江国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之盟会,第二年又参加阳谷之盟,与齐、宋、郑、卫、鲁等国结成反楚同盟。

两年后,黄国参与了齐、鲁、宋、卫等同盟国攻打楚国小伙伴陈国的军事行动。楚国毛了,决定报复黄国。

公元前649年冬,楚国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黄国国君一直认为有齐、鲁等大哥们罩着,楚国不敢动自己,军事上疏于防范。结果在楚国大军面前,黄国军队不堪一击。公元前648年夏,黄国被楚国灭亡。

黄国所在地,在夏、商朝被称为黄邑,西周、春秋时期被称为黄国,楚国灭掉黄国后又称为黄邑,秦汉时期被称为光山,也就是今河南潢川。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被列入河南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存在时间长达1500多年的黄国被楚国兼并后,国人为纪念黄国,以国为姓。国没有了,黄姓族人四散开去,一部分人逃亡到中原各大诸侯国,形成后来的淮阳黄氏。

大量人进入今湖北黄陂、黄冈、黄安、黄梅、黄石等地,这些地名因黄姓人入居而得名。

另一支族人迁到今武汉江夏区一带,发展为江夏黄氏。还有一支迁到今湖北江陵、荆州一带,形成江陵黄氏。另有一批人迁到江南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成为南方蛮越地区的黄姓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支黄姓人逃到了新罗(今韩国、朝鲜),形成了朝鲜民族中的黄姓。

第二个来源:他姓改姓

在黄姓的历史上,他姓改姓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包括其他汉姓改为黄姓和少数民族改为黄姓两种情况。

蔡姓改为黄姓。元朝末年,浙江台州温岭黄岩人蔡元一(蔡乱头),与盐贩子方国珍结了仇。方国珍被另一个仇家告发说勾结海寇,方国珍杀了仇家,与4个兄弟逃亡海上,聚集上千人,抢劫过往船只。

元朝廷派兵征讨,被方国珍打败。后来,方国珍举起反元大旗,成为元末最早的起义首领。方国珍攻陷台州后,对昔日有仇的蔡元一家族大开杀戒。蔡元一的母亲带着仍在襁褓中的孙子得以逃脱,为避免被方国珍追杀,把这个孩子随母姓改为黄姓,成为温岭凤山黄姓的始祖。

丁姓改为黄姓。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溍的父亲黄铸,本姓丁,是丁应复的儿子,过继给义乌人黄塄,遂改姓黄。如今浙江义乌的黄姓,大多是黄铸的后裔。

金姓改为黄姓。南宋初,有个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后来,这支金姓中的一个人因逃难,改姓为黄。南宋隆兴年间,这支黄姓的后裔黄细二迁居到江西崇仁县棠溪,成为棠溪黄姓的始祖。

陆姓改为黄姓。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因幼年父母双亡,族人把他过继给永嘉州(今浙江温州)平阳县(今属苍南县)的黄氏为儿子,改姓为黄。黄公望后来迁居到浙江富阳,后裔发展为富阳黄氏,黄公望成为富阳黄氏始祖。

汤姓改为黄姓。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人汤新兴,是晚清台湾义军首领。中日甲午之战后,为保卫台湾,汤新兴发动新竹、苗栗、彰化三大保卫战,与日军战斗数十次,最终在彰化八卦山上中炮牺牲。汤新兴的妻子黄氏闻讯后自杀,汤新兴的3个儿子汤海坤、汤海容、汤海山被黄姓亲友抚养成人,改为黄姓。

王姓改为黄姓。古代黄、王发音相同,到现在,有一些地方仍是黄、王不分,尤其是四川的客家语言体系中,如资中的一些客家人后裔,总是把黄念作王。明末抗清英雄黄得功,本姓王,后改姓黄,封靖南王,后来以身殉国。

明洪武14年(138年),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王顺随大将军傅友德出征云南。到贵州毕节时,王顺被任命为世袭武略将军、毕节卫都指挥使,留守毕节。王顺第六世孙王廷自幼父母双亡,由姑父黄契扶养。黄契没有子嗣,王廷为报答黄契的恩德,让子孙改姓为黄。这一支黄姓子孙繁盛,如今遍及贵州省内外。

吴姓改为黄姓。安徽桐城谢河黄姓始祖黄全三,本姓吴,是延陵季子季札(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的后裔,原籍江西鄱阳。元末时,为躲避徭役之苦,投靠桐城的亲戚黄氏,后来改姓黄,成为桐城一支黄氏的始祖。

巫姓改为黄姓。南宋淳祐10年(1250年),江西石城人巫双瑞考中探花(第三名),被宋理宗招为驸马,当上统理诸军都督府大都督、光禄上卿。在抵抗元兵进攻中,巫双瑞夫妇为国尽忠。元兵后来追杀宋室王亲国戚,巫双瑞家族后裔为避难,当时巫和黄读音近似,改为黄姓。如今江西石城郭北黄氏,就是巫双瑞的后裔。

此外,还有福建石狮柴姓改黄姓、安徽休宁程姓改黄姓、浙江婺州兰溪范姓改黄姓、浙江仁和韩姓改黄姓、江苏无锡廖姓改黄姓、湖南宁乡冷水井刘姓改黄姓、安徽怀宁潘姓改黄姓、福建漳浦赵姓改黄姓、湖北襄樊张姓改黄姓等。

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一些黄姓人融入到了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里,一些少数民族也改成了黄姓。

满族爱新觉罗改为黄姓。康熙年间,清朝开国重臣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率军与吴三桂叛军作战。但多铎出师不利,被康熙罢免了官职。康熙把多铎的第四个儿子查尼提拔为奉天将军,驻守沈阳。

查尼赴任时,带去了小儿子。3年后,查尼病死,小儿子留在沈阳,从此在沈阳繁衍生息,逐步成为望族。清末,多铎家族日渐没落,民国初年改为汉姓。以“皇”字为谐音,改为黄姓,成为黄姓中最为年轻的一支。

此外,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的满族吴扎拉氏,后来分衍为4支汉姓:黄、紫、红、白,其中有黄姓。

回族蒲姓改为黄姓。元朝时,今福建泉州回族中的少数蒲姓人,为躲避元朝廷“反色目”诛杀而改姓黄。

当然,这么改姓肯定是很不情愿的,他们就把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如果被人发现了,马上在下面加上两点,就成了黄字。时间一长,大家就习惯了改为黄姓。

此外,还有黄姓源自官职称谓的说法。这种来源在黄姓家谱中较为罕见,大多见于一些典籍中。

作者: 黄勇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