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首例 民间筹资修复胡浅胡氏宗祠

2013年03月27日 | 阅读:1918次 | 关键词:

“这里再不修复,就全部没有了,我们的心愿就是,靠我们的力量,把我们这座胡氏祠堂给修复好!”南淝河畔边,在瑶海区城东街道柳荫塘社居委五组一片刚刚拆迁不久的空地上,今年70岁的胡家福,指着身边一栋仅有的建筑,郑重地跟记者说,这栋建筑就是他以及他们如今在合肥的近15000名胡氏族人的老祠堂——合肥胡浅胡氏宗祠,在残砖断瓦之中,如今已破旧不堪,只有从建筑外形上,依稀能辨别是一栋有年头的“老房子”。

从修复祠堂到保护文物

胡克文是“胡氏宗祠修复理事会”副理事长,虽然是副职,可他的辈分还要比胡家福高一辈,对于修祠的历程,他连称可谓是一波三折,而族人们在认识上,也从当初的为胡氏家族修好祠堂到如今保护好文物的层次上来。

2005年,胡氏宗谱修好后,很多族人宗亲先后到祠堂来祭祖,在看到祠堂的破旧状况之后,心情都很沉重,大家一起商议,决心重新修复祠堂。”胡克文说,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想到修复祠堂与文物保护有什么关系,他们认为要修复祠堂,首先要确定产权,但是在先后咨询律师和法院后,被告知产权无法裁定,修复一事被搁置了。

一晃2年过去了,这时,才有人想到找合肥市的文物主管部门,于是他们直接找到了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文物管理处很快就派人到现场去了解情况,并给出修复指导意见。但是因为绘制修复祠堂的蓝图需要几万的费用,使得这件事情又中途夭折。2009年,因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胡氏宗祠的修复问题又再一次被提到日程上来。“预算大约是100万,我们已经开始自发筹集资金了,应该没有问题。”

记者从合肥市文物处《关于合肥市胡氏祠堂修复的意见》上看到,今年318日,合肥市文物处会同瑶海区文广局对祠堂现场进行了察看,认为,建筑虽然历经多年风雨,但一进保存完整,二进房屋墙体以及西厢房尚存,是我市现存极少的宗族祠堂,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胡氏宗祠百年风雨历程

在现场,记者看到,胡氏宗祠紧邻南淝河,房屋明显呈现出合肥地区晚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灰砖、黛瓦、马头墙。祠堂大门上锁,从北面绕行而入,发现虽然祠堂后面两进房屋已经被拆除,但一进的五间房屋还完整保留着,建筑里独特的小灰砖以及梁柱上的雕刻,让这个破旧的危房很有些历史文化的底蕴。

“我们这个胡氏宗祠是清朝道光丙申年(1836年)建成的,到现在已经175年了。”胡家福如今是“胡氏宗祠修复理事会理事长”,承担了修祠大大小小的各种事务,他告诉记者,胡氏宗祠曾在中华民国庚午(1930)年重修过,原来为三进,面朝南,临近南淝河,面阔五间。解放初,政府用祠堂办学,即当时的合肥市田新小学,后来因为生源不足学校撤销。人民公社成立后,祠堂改为乡办企业——红光棉纺厂。后来,棉纺厂迁走了,祠堂的二进房屋被拆除掉了,但是房屋的原墙体还保留着。

“后来,这个房子一直给当地的村民住着,等到今年拆迁了,所有人都搬走了,瑶海区政府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把祠堂保留了下来,没有拆除。”

修复后有望申报文保单位

“修复后,北面是滨河大道,南面是南淝河,四周是绿化带,绿草茵茵,花木成林,隔河便是卫立煌故居、宋世科故居和吴氏炮楼,这就形成了南淝河畔合肥古建筑的几处景点。”合肥市文物处副处长路文举说,在合肥,仅有高家祠堂等极少几处祠堂,胡氏宗祠是首个将通过民间力量修复的祠堂,非常难得。同时,路文举还表示,等胡氏宗祠修复后,如果达到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文物部门将会将胡氏宗祠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