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氏族谱看惠安历史上回汉的交往(续)

2013年07月16日 | 阅读:2332次 | 关键词:

黄塘前郭郭氏族人在入居前郭后,逐渐分居到邻近的村庄。他们奉郭碧峰为一世祖。郭碧峰乃郭洙的八世孙,系明朝人。《郭氏族谱》云:“碧峰公,讳承恩,生卒葬莫详。公系明洪武间之弟子员,补食廪饩,以岳家提拔,任南京宣教司,升吏部郎中。永乐时挈眷往南京,惟长子宗曜、次子硕颀守庐墓,其余子女俱随往焉。后诸子在京,亦诸受职,各自分支建族。前时谱志甚详,迨明季世,屡遭兵燹,族谱亦尽遗之,故今日仅闻父老流传,述其大略而已。”郭碧峰的后裔,分支于附近的许田、崎坑、下厝、后山、霞埔、田墘、仁里、上厅、前吴等处。在历史上,他们与百崎郭氏有来往,并逐渐融化。

在《郭氏族谱》里,有这方面的记载:

霞埔:十六世南场,出承白奇本宗。

后厝:十六世坝公,出承白奇本宗。

上厅:十六世南三、南四,俱承白奇本家。

前吴:十六世南礼,出承白奇本宗。

从族谱得知,郭碧峰为明洪武年间人,其生活于公元13681398年左右。以一百年四世计,其之第十六世,即17681798年左右,值清乾隆年间。从此,可以看出在清代,黄塘郭氏汉族与百崎郭氏回族有来往,认同宗,而且是比较密切的,这也为以后的两地郭氏族人往来,打下基础。

逮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百崎郭氏由于人口发展快,地少人多,有部分人就向外迁移,黄塘前郭一带的郭氏族人,在历史上与百崎郭氏族人有交往,正好是投靠的好去处。因此,就有一些百崎郭氏族人到黄塘前郭、许田投亲。而作为宗亲,也被收留下来,逐渐繁衍。(见惠安县人民政府文件惠政[85309号:《关于恢复散居在东园、张坂、螺阳、黄塘乡郭姓群众成份的决定》)这些迁居黄塘的百崎郭氏族人,一方面因同姓的缘故,认本家的祖先有名望的人为己祖。一方面又把自己传统的东西保存下来,如对猪肉和猪油遵循着“生吃死不吃”的原则,逢年过节到百崎参加祭祀祖先的活动,给子女命名按百崎郭氏的字韵等等。

另一方面,原有的前郭、许田的郭氏汉族,因同姓的缘故,且历史上有来往,并不视这些外来的人为异族,亲切地接纳了他们,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几十年来的友好相处,似乎也分不清汉、回的差别。当1985年民政部门恢复这些从百崎迁来的郭氏族人为回族成份时,其余的郭氏族人并没有一种非汉族不妥的感觉,也要求为回族,接受了成为回族的事实,从心理上承受了作为回族的感情。

罗列了郭氏回族奉汉族郭子仪为祖的史实,虽然有一种在大汉族主义的包围圈中,少数民族为了自己的生存,采取托附于汉族名人贵胄的感觉;但从另一个侧面,却反映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文化,汉回同化的现象。同姓而非同民族的两支郭氏族人,历史上认亲互往、互相接纳,甚至郭氏回族认移居地的郭氏汉族的祖先为已祖先,而原居地的郭氏汉族却认移居来的郭氏回族为同宗,并愿意改变自己的民族成份,申请成为回族,同样也是汉回同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因此,从人们的心理状态看,往往朝有利于本民族生活、生存的方向去努力。基于此点,再看黄塘前郭郭氏族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对于郭氏回族奉郭子仪为祖,就不会感到奇怪了。留给我们思考的是:为何两个祖籍地相距那么远,一在南一在北的百崎、后龙两支郭氏回族,其均称同为一个祖先?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