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郭氏宗祠

2013年04月01日 | 阅读:1858次 | 关键词:

郭厝村隶属峰尾镇,东临湄洲湾,北接福炼生活区,是泉州市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时值唐末闯王王审知开发福建,郭斌、郭质兄弟二人避难入闽,初居长乐,至五代后梁迁居仙游。后来,郭斌娶戴氏女,迁居泉州,另分一脉;郭质迁居仙游碧溪旗峰下,娶苏氏女,繁衍生息。至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质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业,成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现宗祠中厅一对清代留存下来的石柱镌刻的对联“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献壮莲山”,即言明郭氏渊源。

郭霖之母林氏,教子极严,虽然家境贫寒,仍含辛茹苦供儿子求学。郭霖自幼聪敏,能诗善文,丞相极赏识其才,逢铨叙选拔,郭霖被赐为进士出身,官调仙游县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亲不就,再调任建安主簿。郭霖淡泊明志,晚年杜口不谈时事,惟闭门读书,著书五部,各有集解藏于家。郭氏耕读传家的美德自此代代流传。

今郭氏宗祠是当时郭霖至郭厝村定居建宅原址。郭霖虽系出回族,但因先民久居中原,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兼之是时任朝廷官员,故所建府第亦采用中原官员府邸建筑风格。元末,兵荒马乱,百姓多遭战祸,府宅一度被毁,其中屋舍器皿无遗一二。至明代,后裔郭英立在原基上重建祠宇。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以海边不靖为由,将江、浙、闽、粤四省沿海居民举数迁往内地,郭氏宗祠又遭焚毁。直至清康熙廿一年后,郭氏后人历经沧桑,返回郭厝,重建家园,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宗祠。当时规模为上、中、前三进,高屋建瓴,气派雄伟。今宗祠仍可见清代建筑风格,并保存有清代修建时的石柱和柱础。1912年,宗祠改为莲山学堂,即如今郭厝中心小学前身。1923年,宗祠再遭兵燹焚毁。1942年,旅星华侨捐献大洋叁仟元,兴修上、中两座,郭步卿先生倡建祠校,今中厅保存着当时重修的石柱,所镌楹联“百世树人本为子孙垂大计,十年从政实施建教遂初衷”,祠校合一,继承发扬了郭氏先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迨至1987年,由台胞带头捐资发起重修,郭氏族人共策共力,宗祠修复一新。

今郭氏宗祠为1991年重修,现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坐西北朝东南,规模基本保持清乾隆年间重修时的建筑风格。宗祠共三进,由石埕、三厅、两廊两天井组成,总面积为1018平方米。大厅为硬山式屋顶,中前两厅为悬山式屋顶,中厅正中屋脊上饰双龙望塔,前厅正中屋脊上饰绿琉璃双龙戏火珠,两旁各饰有琉璃龙雕,翘脊飞檐,左右相衔,前后相望,恢宏壮观。

前厅设三个门,门外有五米宽两米深的走廊,廊顶椽柱斗拱雕国绘彩,华美雅致,廊柱携刻有原福建日报高级编辑、著名新闻美学家郭稼先生题撰的对联“邹鲁遗风中西文化郁郁新郭厝,固始衍派回汉民俗融融古荻州”。正门绘秦叔宝、尉迟恭像,一个温文儒雅、一个怒目圆睁,各持兵器以镇邪恶。门顶悬颔“郭氏宗词”与大厅正中的“郭氏正宗回族”悬匾遥相辉映?贯成一气。廊恻两边门对开,一左右相望。前蛀备开一辉绿岩六角窗,窗棂浮雕花鸟,精致典雅;屋角备砌一红砖拄.各有一只尺把高的辉绿者小石狮立于谵下柱上之间,玲兢可爱。

祠内宽敞明亮,每厅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两廊各有左右边门以方便出入。两行石柱如列,有清代、民国时期留存的,亦有当代重修所立的,所镌联句或体现郭氏渊源宗祠历史,或体现回汉情深中华一家;正厅两侧分别悬挂着郭氏族史文献及当代人才录,上面一对题联质朴而感人: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谱写团结进步光辉篇章”;中厅两壁嵌石刻“郭厝村碑记”与“宗祠重光简介”;廊壁悬列着1986年郭厝等地郭姓群众恢复为回族时各村乡民及外地郭姓族人所贺赠的镜框牌匾……这些形成浓浓的文化氤氲,是郭氏宗祠精神所在。兼之正厅木板厅壁与厅顶椽梁斗拱的精美术雕、淡雅彩绘,词内珍藏的一方宋代太孺人林氏墓志铭、一方清代墓志铭,更体现了宗祠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