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

2013年03月27日 | 阅读:1966次 | 关键词:

高氏继南北朝魏齐时期空前发展后,进入隋唐,高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577年,北周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578年,周武帝病死,他的儿子宇文(斌贝)(yun)继位,是为周宣帝。周宣帝是一个荒淫奢侈、任性胡为的皇帝。580年,周宣帝病死,继承他的是8岁的宇文阐,即周静帝。这时,北周开国功臣、周宣帝皇后的父亲、大官僚杨坚被一些掌握宫廷实权的关西士族郑泽、刘防等拥戴,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第二年,杨坚废掉宇文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这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南朝陈,自西晋末年以来分裂了270多年的中国,至此又归统一。

从北齐灭亡到隋朝建立,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此时高氏虽然失去了往日皇室国姓的辉煌,但作为门阀势力、望姓大族仍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的大盛时期,姓氏门第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隋唐时,这一制度虽然有所削弱,但其影响仍不可低估。渤海高氏经过北齐的发展,在北方成为继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后的少有的几个望姓大族。

隋朝,高氏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高(-+) (jiong),渤海蓓县人,与北齐皇室同宗。其祖父高季安官至抚军将军、兖州刺史。父亲高宾,初仕北齐,后遭人诬陷而投奔北周,官至(若阝)州刺史。高颠,字照玄,少时聪敏,善于辞令。隋建立以后,官拜尚书左仆射,封渤海郡公。58之年,隋文帝杨坚命高 (-+)率军攻打南朝陈国,正赶上陈宣帝驾崩,高颠认为按礼节不能发丧,于是奏请班师回朝,因此高颠声望大增,甚得人心。隋文帝对高颠极为赏识,每次上朝都喊他独孤,而不呼他的姓名。589年,隋以高颠为元帅长史,派兵攻陈,由于高(-+)足智多谋,一举攻下陈国。高颠因功勋卓著而被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隋炀帝继位以后,侈靡荒淫,高(-+)因劝谏而被诛杀。高颠文韬武略,明达世务,当朝从政20年,朝野推极。苏威、贺若弼、韩擒虎等都是高颠推荐的,都各尽其能,成为一代名臣。高颠死后,他的几个儿子被发配到边关。其中长子高盛道,为莒州刺史,被发配到柳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三子高表仁,被发配到蜀郡 (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政治统一,国势强盛,经济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边疆各族的社会经济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内地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集权力量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败。高氏于唐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不足三百年的时间里,前后有5位高氏做了宰相,同时高氏又有两次较大规模的迁徙。

隋末,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沧州阳信 (今山东省阳信县西南)人高开道,原以煮盐为业,后跟随义军起事。由于作战勇猛,高开道很快成为义军首领,先后攻克沧州(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海曲(今山东省日照市)等地。618年,率兵攻打北平(今河北省完县东南),隋军守将李景弃城而逃。同年,攻占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高开道自称燕王,年号始兴(一作天成)620年,高开道受唐招安,封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总管、上柱国、北平‘郡王。次年,又自称燕王,起兵反唐,后被其叛将张金树所杀。

唐朝,高氏有两次有史记载的迁徙。唐初,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夷”,经过9年战争,局势平定。686年,陈元光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并率将士在当地开荒屯田,招徕流亡者,因此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随陈氏父子赴闽的将士均为中原人,计有1000人,64姓,其中有不少高氏。高姓将士的家人陆续迁至福建,一起垦荒置家,繁衍生息。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今福建省南安县)和安溪太平(今福建省仙游县东南枫亭)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