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池州贵池: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
阅读:13602次
-
窃惟王化首重明伦,齐家先宜饬纪,家乘国史,从来并重。我族自琼四世远公迁万载,历经六百余年,绵绵延延,人文辈出,皆祖宗之所至也。第历年既久,生齿日繁,再不修辑谱帙,将来支分派别,茫无可考,毋惑乎情义乖离,秦越相视也。今幸沐列祖德荫,丁口倍增,惟兹谱牒关系匪轻,凡我宗盟,务各水木兴思,纂修是亟,通族一德同心,念家乘如同国乘,合小宗以成大宗,联久涣之人心,成不朽之盛事,谨将凡例胪列如下:
阅读:1834次
-
高氏远祖直溯上古炎帝神农氏。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其后姜尚(或据其先祖伯夷之封地吕称吕尚),也就是民间所称姜太公,助周伐纣有功,封于齐国。六传至文公,文公生公子高,其孙奚为齐国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齐桓公命其以祖父名字为姓,于是有高氏。
阅读:5723次
-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记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十六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阅读:1827次
-
高氏宗祠是高氏家族祭祀祖宗、团聚、联谊之圣地,建祠以来逐渐成为中心地区。志石记载,高氏宗祠原为“祭祀堂”。由老三院主持,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清乾隆四十二年到咸丰三年修成,高氏宗祠院里苍柏劲松四季常青,泰然挺拔,经历了漫漫岁月。惜丙午年遭损,幸有“会成”公“圣文”公珍藏祖宗神位和家谱。又逢盛世,高氏宗祠的幸存建筑几经修整,2009年晋级为“武陟县文物保护建筑”,立“高氏宗祠”志石。
阅读:1703次
-
高氏字辈整理 安徽池州贵池: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
阅读:4370次
-
服我孔子,吴犹及史,阙文之言,知古称信史必衷诸是,而家乘之辩源流,别昭穆,明世系,有条有理,不漏不溢,累累乎如珠之贯,绳绳乎若丝之治,令千古而上,千古而下,支分派别,大宗小宗,展卷昭然者,必有尊祖敬宗,睦族联好之精神以绵亘其间。此欧苏二公之良法美意,为人仁孝子奉行而不敢忽者也。
阅读:2248次
-
家有信谱,犹国有信史,斯二者大小虽殊,而其法则焉。顾吾谓谱之作,有难于史者,或祖宗无可传述,类多攀遥遥华胃,则其谱失之诬。或子孙朴野鲜文,未克表彰前人,则其谱失之俚。求其质而不俚,真而不诬,惟诗书之家,其著录为足信。
阅读:2474次
-
派语:仁义礼知信,良崇友大贤,立学安邦国,光明耀祖先,文章宏盛世,德业广新田,忠孝伦惟振,修齐道克宣,佐朝敷教泽,守典绍家传,元恺储遴选,芳声纪万年。
阅读:2070次
-
漳浦高东溪祠,获鹿感魚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宋理学家朱熹撰题。植紀扶伧与梁峰并峙,起顽立儒共鹿水同流。明,进士張誠荷撰题。摘佞除奸在昔紫阳为作记,竭忠尽孝至今青史尚流芳。明,进士何成洁撰联。
阅读:1540次
-
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阅读:945次
-
學海書院原名文甲書院,「文甲」是艋舺的雅稱。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以後,本書院出售,改為高氏族人的祖祠「有繼堂」,故後人多稱為高氏宗祠。道光十六年(1836年),淡水同知婁雲到任,翌年,議定建立書院於草店尾(今貴陽街二段)祖師廟北畔。後來因為涉及訴訟案件,建築工程遲遲不能順利展開。延至道光二十三年,新任淡水同知曹謹,捐出自己的薪俸,繼續完成婁雲未竟之舉。書院建成後,名為「文甲書院」,並兼做大員巡臺時的行臺。
阅读:1558次
-
10月10日,少先队建队60周年在即,南翔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开展了“访高氏宗祠,寻高姓根源”的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红领巾飘扬60年,祖国发展我成长”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使队员们在寻访中深深体会到中国宗族姓氏文化的源远流长。
阅读:940次
-
安徽省肥东县高亮乡:兰、继(桂)、绍(玉)、先、业、树、立、良、模安徽和县:正大绍宗德,宽和啟运昌 (高龙)
阅读:5291次
-
位于安溪大坪乡的高氏宗祠近日重修落成,将于10月15日举办隆重的落成庆典。届时,来自宝岛台湾的100多位高氏宗亲将经由厦门回安溪大坪乡谒祖,两岸乡亲在宗祠前共话血缘深情。
阅读:14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