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6-12-11 21:33:42 1 楼 (楼主)
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将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涿鹿之战之后,炎帝神农氏去了南方,教化那里的人们。神农南下后,发明了农耕技术,神农尝百草,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成为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和医术的创始人。
黄帝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又名轩辕黄帝。生来神奇灵异,很小就开始说话,少年时反应迅速,长大了品质敦厚,思想敏锐,成人以后更是聪明绝顶。少典死后,轩辕成为有熊氏族的首领。他历经五十三战,降服了炎帝,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黄帝统一天下,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轩辕二字也有舟车之意),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
黄帝有四妃十嫔。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又名女节)、彤鱼氏和嫫母。嫘祖是西陵部落首领的女儿。相传有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嫘祖。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群女中有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给众人传授技艺。后来在嫘祖的撮合下,黄帝娶了这位丑女,作为次妃,这位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逝世后葬于桥山。他之后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并称为上古五帝。
少昊帝。黄帝死后,他的长子玄嚣在东夷名叫穷桑的地方登帝位,后徙都曲阜,建立了一个以百鸟之王凤鸟为主图腾的氏族部落—少昊之国。他以五鸟、五鸠、五雉、九扈24种鸟命名氏官。各司其责,把一个国家式原始部落治理得井然有序。后又迁都中原。因此,《稽古道统之传》称:“三皇而后少昊,实为五帝之冠”。春秋末期“五行”之说确立之后,以“五行”标“五帝”,以化生天下万物的五行之首的“金”字标其政德,认为少昊“以金德王天下”,故又号“金天氏”。
颛顼帝。少昊之后为颛顼。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父亲是黄帝的次子昌意。颛顼20岁时当首领,活到98岁,在位78年。他聪明敏慧,有智谋,10岁时就帮助治理国政,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当时,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们的巫教,崇拜鬼神。颛顼继位后,下令禁绝巫教, 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又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使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