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樊氏概述

2013年08月23日 | 阅读:2511次 | 关键词: 樊氏

宗祖樊虞夏创建樊河畔迄今380余年。发祥地今属榆阳区镇川镇辖,位于榆林市中枢大动脉无定河西岸,东经110o2,~9,和北纬37o48,~53,间。西北距榆林城70公里,古银州城(今属横山县党岔镇北庄)25公里,东跨河神庙大桥3公里为古镇川堡,东南至米脂县城15公里,北临嶙峋群山,与后裔聚居村沙畔(蚂蚁沟新居)、马湖峪、丁家沟(均属米脂龙镇辖)村村对接,隔小河遥相呼应。源于常峁墕水系(李自成生长地  今属横山县石窑沟乡)群山环绕,众水朝宗,汇溪成河向东流淌,经武镇、付家坪川谷,与龙镇小河在合流嘴汇合,出马湖峪沟岔,在樊河畔入无定河。

樊河畔犹如剽悍朴实的陕北汉子,豪爽、宽阔、坦荡,子孙世代吮吸“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最大支流”无定河乳汁,枝繁叶茂。宗祖二世应周,三世国奇、喜、有。国奇生成荣、贵、林,国喜生成儒、秀,国有生成龙、详。成林和成儒传至六世,成荣、贵、秀、龙支系聚居祖宗地周围(简称家乡);成祥西去怀远(今横山镇),后定居波罗堡(今镇),开创樊家河村,分脉聚居鲍渠、高家沟和无定河上游流域诸村。截至2010年8月统计,传承18代,閤族七千余人(含已婚女性)。

一 、家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马坬(距樊家河15公里)出土古羚羊角、“河套人”头盖骨化石,及近年响水镇井湾村(距家乡45公里)原始古山寨佐证:原始先民早在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已在无定河流域聚居、生息、繁衍。

家乡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地下富集煤碳和中国最大盐层,被国务院列入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她承载历史厚重,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在无定河流域北控大漠的咽喉要塞。近古上下一千年内,出生国家元首人物西夏王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大顺皇帝李自成,及曾任共和国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任高岗(今属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人,距丁家沟15公里)。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兵燹角逐,铁马金戈,兴衰起伏,多民族融合产生的多元性文化,砺炼了家乡人民勤劳、淳朴的性格,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光彩。

相传黄帝曾北逐荤粥于此。夏、商、西周,这里生活着鬼方、猃狁、狄等游牧民族。战国初(公元前350年),魏国设上郡(治所今党岔北庄附近);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归秦至汉代,家乡为上郡治所 (今党岔) 近郊。东晋义熙三年(407),南匈奴后裔赫连勃勃称帝建夏,发十万夫役蒸土筑统万城(今靖边县红墩界),这里行政建置归夏囯管辖23年。南北朝周保定三年(502),上郡故地改设银州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隋将领梁师都在夏州统万城割据称梁,故乡属梁。

唐贞观二年(628)灭梁,银州设儒林县(与州治所同设一城),据1965年横    山县韩岔公社元盆坬大队(古银州儒林县新兴乡招贤里欢乐平之原)出土的党项 (羌)族五世“大唐故特右监门卫大将军兼靖边州都督赠灵州都督西平君开国公拓跋寂(704~734)墓志铭”记载:高祖拓跋立伽于大唐风仪年(676)内属,援一十八州部落使(今陕北 宁夏 甘肃河套一带);祖拓跋后那(三世)拜静边州都督防御使、押淳恤一十八州部落使、赠银州刺史。可见故乡境内迁来鲜卑党项(羌)族人。唐末,八世拓跋思恭镇压黄巢有功,赠姓李封夏国公(驻夏州),进爵夏、银、绥(治所今绥德城)等州定难军节度使,荫袭世代。

北宋建立后,驻守银州拓跋氏12世李继迁不愿附宋,转战北漠、河套,崛起抗宋。三传其孙李元昊于1038年建西夏国,定都怀远镇(今银川市),位传十帝、189年。宋、夏争夺银州激烈,得失反复:宋元丰四年(1081),宋将种谔攻克米脂砦,在无定河川斩首西夏援军五千,占罗兀城(今樊河畔村南3里石崖底悬空寺)。1082年五月,宋遣侍中徐禧于银、夏、宥之界(今王家坬石峁)筑永乐城主体堡银川砦(也称龙泉寨),南至马湖峪背山,建成依山面水(无定河)相互犄角的堡砦群;是年九月七日,西夏出兵30万,奇袭永乐仓(今上盐湾)粮秣重地,抢渡无定河,决战至二十日,宋军折将校军官230人,士卒役夫20余万,西夏收复失地。永乐之役后,宋夏罢战议和,本地为西夏版图。蒙古太祖十九年(1224),大将孛鲁攻占银州,西夏守将塔海被俘;二十一年,米脂砦改设县治所(今米脂县城),隶属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家乡为米脂县辖。

二、明洪武二年(1369),改元之延安路为延安府,领鄜、绥、葭三州16县:延安府直辖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清涧九县,鄜州辖洛川、中部、宜君三县;葭州辖吴堡、神木、府谷三县;绥德州辖米脂县。始祖虞夏原籍延川县樊家塬,崇祯初年(约1628),只身跋涉来绥德州米脂县所属之朱家槽。崇祯二、三、五年陕北特大旱灾,饥民纷纷参加李自成义军。他亲历明亡清兴之岁月:1642年正月初二,米脂县令边大绶奉诏带领一行93人,抄“闯王”祖坟;翌年十一月,李自成率义军攻破米脂、榆林城,祭杀掘其祖墓首恶艾诏,改米脂县为天保县,议定其祖居地为怀远县(见《西雄惊梦》)。满清入关后,剿灭“闯王”家族人口;清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清军攻占天保县,恢复米脂县名称(属延安府辖)。始祖历尽艰辛,自立家业,创建樊河畔村。约康熙十(1671)余年间,四世成详迁怀远,后定居波罗堡,生学庞、文学、武学、学子正强、正国六子,开创樊家河村;五十四年(1715),正国移居三捷关,后更名樊口子,其后裔遂移鲍渠,分流波罗堡北口外伙盘种地定居。经康乾之治,境内呈现升平景象,后裔安居乐业,耕读传家。雍正五年(1727)家乡属绥德州(直隶陕西布政司)米脂县辖。九年(1731)划归榆林府直属之榆林县管辖,后又分居马湖峪、丁家沟;是年,清廷将怀远、响水、威武、清平五堡地置怀远县(治所今横山县旧城)。今乌审旗河南和靖边县黄蒿界、红墩界等乡(镇)所辖地归威武堡管,今内蒙古乌审旗纳林河所辖地为怀远堡口外牛盘伙场,榆阳区巴拉素、补浪河等乡(镇)所辖地为波罗堡口外伙牌地。随成详支人口与时俱增,族人多有在伙场种地安家落户:约道光三十年(1850),成详支十世步财在武松界定居,咸丰九年(1859)十世正财迁威武堡东塘开创樊窑子(今隶黄蒿界乡)。同治六年(1867)成贵支十世海源,居蚂蚁沟;光绪年间成荣支十世海秀,迁居老庄西南开创樊兴庄村(属米脂县龙镇);光绪二十八年(1902)成龙支十世丕银、丕珍迁和尚圪崂(归米脂县)。

民国三年(1914),撤府改称榆林道(1926年撤道),故乡仍属榆林县辖,是年怀远改称横山县。晚清民国以来,战乱不休,年谨、瘟疫,天灾人祸,族人有迁老山(今延安及所辖县)、过黄河(山西),走西口(三边、宁夏、内蒙古)迁徙频多。1946年10月,镇川、横山易帜,成立镇川县,辖祖居地樊河畔,余均划归米脂县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樊河畔属榆林专区(1979年改称地区、2000年改市)榆林县(2000年改称榆阳区)镇川辖;波罗堡改设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成详分支聚居地巴拉素三场、大旭吕、补浪河点石、那泥滩、昌汗敖包、红石桥肖家沟、武松界、古城界、王连圪堵归榆林县管;纳林河毛布拉格、花滩、排子湾和河南乡小石砭划内蒙古乌审旗,榆地沟属横山县塔湾,黄蒿界樊窑子、红墩界哦包梁、海子滩、马连坑、杨桥畔、龙州树坪、乔沟湾杨渠、天赐湾王渠子、杨米涧小塘子、东坑、席麻地湾、高崾岘等划归靖边县。1953年,将马湖峪、丁家沟、蚂蚁沟划归横山县响水区孙园子乡所辖。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改乡村为人民公社和大队,翌年3月并归米脂县龙镇公社辖;并将镇川樊河畔大队并入米脂县,横山县并入榆林县。1961年9月分县,樊河畔仍划榆林县,恢复横山县。1984年7月1日恢复乡(镇)、村基层行政建制名称。

三、我族经历代文化积蕴,先祖勤劳、淳厚血缘传接,管教子女明理守道,知书达礼,当地素有“文风人家”之誉称,恪守礼教,朴实节俭。妇女重节操知廉耻,少年无声色狗马之好、酒食征逐之风。婚姻论门第、不论财产,清贫乐道、俗延古风。衣食简素,应酬往来较平日略优,除岁节外,酒肉荤食盖寡,男主外亦耕亦商,女主内善节储;农作物以糜谷类为大宗,原盛产老麦秋种夏收,高梁、玉米次之,胡麻种者甚少;惟气侯春多旱、秋早寒,收成歉薄,终岁力田者,仅能糊口。成详支脉居地毗邻蒙古草原,溯无定河上游流域,逐水草而居,旱涝保收,民情憨厚豪爽,男女同耕,妇女撑起“半边天(田)”。

家乡交通便利,昔日马湖峪、樊河畔是横山、米脂、榆林县交叉点,之东为无定河古圁川驿站,之西为武家坡、付家坪河谷大道口;今日公路四通八达,西(安)包(头)铁路穿村而过,西靠龙(崖)镇,北邻上盐湾、鱼河堡,东南镇川、米脂城等集镇星罗棋布。尤其毗邻镇川堡,于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延绥道巡抚张珩所建,作为北控大漠镇守川道的军事要地。近代,为陕北商务中心,生产百货集会场所,经济流通冠盖各县。民国以来,家族先人与晋、冀、鲁商贾坐庄收购皮绒;每年春季绒毛、秋季羊畜各皮,由西路边外源源进来,堆积各栈,为陕北出口生货大宗。族人不乏有利倍居奇、发大财者。抗日战争爆发,日寇进犯,国土沧丧,商路阻滞,生意一落千丈。历代族人,精耕细作,农副产品不舍自食,在各集市交易生活日用品;冬季,男丁多到西北边地串乡卖货,劳苦跋涉,膳老扶幼。“公社化”年代,不少人冒着“走资本主义道路”之嫌,小买小卖,养家糊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富民政策下,以先人“做人德为根 言商信为本”的祖训,亦农亦商,“暴发户”层出不穷。

族人质实果决,效法古礼,英才间出,气节高尚。清同治年间,甘、宁回民起义:先人武庠生海源,率众择险倡修小圪塔寨,曲尽智谋,身先垂范,众志成城;四周各寨皆破,惟此寨巍然无恙,救人数万。前贤海鱼虽目不识丁,行素独具魅力,众推举为乡绅,尽力为乡民排难解纷,深孚众望。其直系后辈秉承遗风,五世同堂40余口人合家60余年,为樊氏治家楷模。

丧葬祭典悉遵古礼:父母孝服必守三年,凡遇七七、百日,均临坟致哀。士庶富裕之家,“迎神主”与葬礼仪式一并举行,焚灵之后,奉神主归堂室,子孙每逢节日家祭。

斗转星移,族人缅怀远祖之情渐炽。十二世少英慷慨解囊,振饬坟茔,于1924年清明节,召集族人于祖茔前举行立碑祭典,后又带头捐资百元,更得热心人赞助,共计银洋300圆,在丁家沟后川滩置公田4垧,开创一年一度祭祖费用。1957年后,因故中辍。1992年春,众推热衷公益的保英、云清为会首,明发、世喜、雄英、有祥等组成的“祭奠始祖委员会”,勤劝捐资数千元,重振走马梁祖茔坟会,并于是年仲秋,在始祖发轫地樊河畔创立始祖纪念碑;之后,浩润、保英、彤英、云清(兄弟)义捐计800元、樊河畔集资400元,除付清立碑短缺200元外,所余一千元作基金,明英任会计,放贷收息。每年清明节购买祭食、奠酒、花圈等,族人齐聚祖茔前依辈叩拜祭祖。奈“纪念碑”建在大路旁,四周住户兴建取土,致座基低洼,2010年建国带头捐款近万,明财、保英承头主办,举閤族之力捐集17万元,兴建始祖纪念亭。血浓于水的精神道德灵感,凝成亲和向心力。殷殷寄忠魂,拳拳子孙情:樊家河黄龙庙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仙(先)龙(农)滩所建,铭集先祖和世代人心愿,“祈福风调雨顺,国泰家安,”民国时期,仲玉、永生、秀宽先后维修刷新;2003年以来先后四次扩建、装修,捐集50万元,每年逢五月二十二日集会,邀请剧团演出,缅怀先祖,继往开来。

康乾盛世以来,家族文教丕兴,据统计:清代府、州、县学生员22人(不含樊家河之系),其中文贡员5人(含国子监太学生3)、武举1人。民国时期,受过学校教育者30余人,其中出类拔萃者5人,自学成才者2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各级人民政府重视教育:自1965年,初中以上毕业120余人,其中大学5人、中专(含高中)35人。十年“文革”(1966-1976)中,基本普及小学五年教育,初高中以上毕业500人。但批判“智育第一”,质量下降,1977年恢复中、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子女先后基本普及六年和九年义务教育。至2010年,中专毕业以上者63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310人(含博士10人  硕士25人  大本133人 )。分赴祖国各地,有的跨出国门,定居海外。

透过封存的记忆,穿透历史隧道,我樊氏子孙世代追寻先祖的足迹自强不息。当今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快节奏信息时代,置身在这块热土地或远在天涯海角、大洋彼岸虞夏宗族的后裔,发扬“人才兴族、文化建族、品牌扬族”的前贤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构建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