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段氏后人被保护宗祠难倒​

2014年02月11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3616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大理段氏后人被保护宗祠难倒​

大理段氏后人被保护宗祠难倒

由于长期得不到修缮,段氏宗祠破败不堪,段联苏甚至希望宗祠不要倒在他手里 本报记者 孙兵 实习生 丁文虹 摄

  作为大理五大姓氏之一,大理段氏脱下皇家外衣从繁荣走向没落,有着数不尽的无奈。但即便如此,段氏家族在整个大理国的历史上依然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时过境迁,1000多年后的今天,段氏的后人们大多已经不能完整地拼凑出祖辈们所经历的江湖岁月,就连段思平故里所在的段氏后人们,也只是在明正德15年之后,才拥有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家谱,记录此后世代的繁衍。数百年后,这本家谱和一间破旧不堪的“段氏宗祠”,成为大理市喜洲镇文阁(古称阁洞磅)村整个段氏家族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在岁月面前,这笔财富也有了流失的迹象。如今的段氏后人们,虽然人才辈出,但由于观念、财力、物力所限,家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显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战乱中称王的段氏

  大理历史上有五大姓氏,除了南诏国的蒙氏、大长河郑氏、大天兴赵氏以及此后的杨氏家族,还有建立大理国的段氏,段氏家族伴随着大理国的兴衰而名留青史。甚至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我们都能找到段氏家族的踪影。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要追溯到公元937年,而大理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段历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此后,大理共传22代国主,前后历时316年。但是,在这316年里,战争始终如影随形。

  公元902年,南诏政权崩溃,清平官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八百人,片甲不留,并在随后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随后,杨干贞弑君之后坐上了宝座,改国号“义宁”。据史料记载,杨干贞弄权有术,却治国无方,这也为大理国的建立创造了机会。和杨干贞相比,史料记载中的段思平颇有才干,他先在通海培养自己的势力,又得到了乌蛮三十七部贵族和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的支持。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12月21日,段思平举兵起义,势力大增的他很快推翻了杨干贞政权,并进驻阳苴咩城,改国号“大礼”。至石晋时,又更国号为“大理国”。至此,大理国正式建立。

  大理国此后共传22代国主,历时316年。而这,在政权之争极为惨烈的年代,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不过,大理国的整个发展过程依旧跌宕起伏。

  “思平在位8年即死,子思英立,在位仅一年便被思平弟废为僧。”段思平之后,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真、素兴、思廉、廉义、寿辉、正明完成了段氏家族帝王的更迭,到14代时暂告一段落。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坐了20年皇位的段正明被高升逼迫为僧,高升则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大中国”。段氏王位传递因此暂告一段落。

  段氏家族的辉煌和没落,从战争开始,也在战争中结束。

  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当元代忽必烈亲率十万大军扑向大理的时候,段氏家族的命运就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由于无法与元军抗衡,大理国王段兴智被迫离开大理直奔鄯阐(昆明)。据史料记载,1254年,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镇守云南,并置元帅府于大理。此后,他命令大将军兀良合台攻打鄯阐,擒段兴智,赦之,并封其为摩诃罗嵯(意为王),仍然负责总管大理。从此,段氏成为大理世袭总管,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云南以一个行政省的形式被纳入元朝版图,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

  被战争切断的段氏家谱

  在多年后的今天,段氏家族的后人们在谈起整个家族的命运时,让他们最为悲愤的并非元军,而是明代朱元璋时期的大屠杀。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段氏家族坠入了整个家族史上的最低谷,在人员大幅减少的同时,家园也被毁于一旦。究其原因,元代的战争并未对段家斩尽杀绝,大部分是和平演变。但明代不一样,朱元璋手下的两员大将进入大理后,对段氏家族进行了扫荡式的杀戮。大理段氏家族的历史传承,正是在这次战争后被一分为二。

  在大理喜洲镇,段思平的44世孙段联苏家中收藏的一本段氏家谱中,第一位起草家谱的是明正德15年(即公元1451年)的段德贤,而在此之前很多段氏传人们,因为明代战乱的缘故,已经无法追根溯源。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是一笔无法估算的损失,如今已经70多岁的段联苏对此也深有所感。在喜洲镇这一支系,能说清楚家族历史的,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个。而他对于家族历史的回顾,要从其家中收藏的这本已经发黄且边角破损严重的家谱说起。

  家谱开章第一篇,代表着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段氏家族的新起点。

  公元1382年之后,段氏家族被迫以支系为单位流落四方。发展到现在,段氏家族的传人们已经在全国各地形成新的支系,并不断壮大,但是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不能准确地追溯支系的传承史。段思平故里大理喜洲镇文阁村的这支段氏支系同样如此。好在他们传承下来的一部《段氏家谱》清晰地记录下了从明正德15年起的家族传人。另外,村里的段氏族人自发筹钱,将一块刻有“段思平故里”的石碑立在了村口的道路一侧,也成为大理一景。

  虽然此举并非政府行为,但其他段氏支系的族人们对此大多表示赞同,历史学家也表示,经过考证,段思平故里大体上是在该地。不过,虽然背着“段思平故里”的名号,但整个村子中能清晰地将家谱中的历史说清楚的,也只剩下了段联苏老人。

  每次有人要看《段氏家谱》,段联苏都很谨慎。因为每一次拿出来,他都觉得磨损掉的是家族的历史。不过,闲下来时,他自己也会忍不住将发黄的家谱从二楼的蛇皮口袋中拿出,小心地翻阅着,在昏暗的灯光下,抖落一地沧桑。

  3月5日,段联苏再次从家中搬出这本破旧且颜色发黄的《段氏家谱》,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慢慢翻阅。家谱的第一页,是段德贤用行书所写的家谱内容,书法之精妙足以让现在的不少书法家为之俯首。

  段联苏介绍,明正德15年,时任山东昌平州吏目的段德贤起草家谱。此人不但自己当了大官,其三个儿子也是举人。另外,根据家谱记载,段德贤生性正直,后弃官回乡。此时的段家人丁重新变得兴旺。

  不过,在这本家谱中,虽然段联苏是19代世孙,但是家谱并非从段思平开始。在经过战乱洗礼后,段德贤撰写的这本家谱是从1350年左右(据段联苏推算)的段连胜时开始记录的。

  段联苏所了解的家族历史,很大一部分也正是从家谱中记录的时候开始。
香火正旺宗祠危矣

  段联苏认为,文阁村的段氏后人们之所以能够拥有一本无比珍贵的家谱,除了因为后代人才辈出外,家谱中祖先们极强的生命力也给这本家谱注入了灵魂。以家谱中的一世祖段连胜为例,如果不是因为躲避及时,当年肯定早已死于明兵的刀戈之下,此后也就不会再有喜洲镇文阁村这一支段氏支系。

  段联苏介绍,自己从祖辈处听来,一世祖段连胜所在的年代正处于明代朱元璋时期。在战争面前,这也成为了整个大理段氏家族史上最为悲惨的一个时期。“朱元璋的几十万兵马进军云南,所到之处,对段氏族人片甲不留杀戮。”段联苏说,段连胜之所以能在这场杀戮中得以幸存,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运气。因为朱元璋的两员大将蓝玉、沐英在傅友德的指挥下,率大军进入大理大开杀戒时,段连胜跑到了妻子杨氏的娘家。明兵问起时,他以姓杨为借口,最终逃过一劫。

  战乱平定后,段连胜回到家中,但是家园已经全部被毁。在此后的多年里,段联苏的祖辈们,有人说当年的村子是被洗劫的,也有人说是遭了洪水,各种说法至今无法考证,但是一世祖段连胜的侥幸存活,却为之后段氏家族的繁衍延续了香火。

  同样在这一时期,经历战乱的段氏族人们,活下来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更名改姓,当地不少张姓、殷姓、杨姓等,实际上正是当年段氏族人改姓后繁衍而来的。对于这一点,张锡禄教授也表示,当年确实有不少段氏族人被迫更名改姓,在其他地方“生根发芽”,“比如姓殷的就特别典型,因为这个字和段字很像。”张锡禄说。

  幸运的是,段氏家族并未如建立南诏国的蒙氏一般,在战争中遭到灭门,从流传至今的这本《段氏家谱》中可以看到,经过数百年的繁衍之后,大理段氏又重新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段氏家族的重新繁荣,对于曾经因为战争被切断的大理国历史无疑是一种幸运。但是段氏的后人们如今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困难等众多难题。以段联苏所在的喜洲镇支系来说,虽然家谱已经得到了保护,但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段氏宗祠”却有着消失的危险,这让段联苏忧心忡忡。

  “只要祠堂不在我们这一辈手里倒掉就可以了。”虽然段氏宗祠墙面开裂,已经到了不得不修的时刻,但3月5日下午,《段氏家谱》中的第19世孙段联苏老人还是无奈地说出了这句话。作为段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文阁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段联苏介绍,2001年,村里组织村民们在州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对《段氏家谱》重新进行修订,让之前已经破旧不堪的旧本得到了很好地保护,而且文化部门也已经将这本家谱的复印本收藏,修订完之后,州文化局、天龙八部影视城各自送了村里一个专门制作的箱子,用于存放《段氏家谱》。

  不过,数年之后,不再为家谱保护发愁的段联苏又开始发愁了。因为段氏家族用于祭祖所用的宗祠,在风雨的洗礼下,已经变得破败不堪,而且,随着村里族人意识形态的改变,要想修缮这座已经布满裂缝的宗祠,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声音

  专家:保护文化遗产首先要转变观念

  “现在很难让大家凑钱来修。我老了,想爬上去修理也已经不可能了。”3月5日下午,段联苏站在段氏宗祠门口不断叹气。在完成了家谱的修订工作后,段氏宗祠的修缮成为他唯一的心事,但他已经力不从心。

  段联苏自己也掌握了烧砖烧瓦的全部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在当地可谓能工巧匠。在很多年前,村里曾对祠堂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因为没钱,村里决定将祠堂院子外的一块土地卖掉,把钱用作修缮资金。”段联苏回忆,这是对段氏宗祠进行的唯一一次修缮,他也参与其中,但是至今已经过去多年。

  看到宗祠愈发破败,心急火燎的段联苏也很无奈。因为现在在村里年轻人对祖先留下的遗产保护观念已经今非昔比。很多人既不愿出力,也不愿出钱,遗产的保护自然让人感觉吃力。

  另一方面,让他更为揪心的是,如今在文阁村里,能说清楚段氏家族历史的人已经不多,年轻人更是知之甚少。除了家谱、宗祠等可见的物质文化外,族人对家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也在逐渐流失。而文化遗产保护光靠某几个人,显然是不够的。

  段氏家族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除了段联苏等村里的老辈人忧心以外,不少历史学家也为之担心。不过在他们看来,大理段氏家族文化历史要得到很好地保护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段氏后人们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

  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锡禄教授表示,大理段氏共经历22代国王,把整个云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都推向了高潮。另外,元世祖打下大理国后将其变成云南省,段氏家族结盟了云南37个部落,思想上吸收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把各民族的文化保护得很好。所以,段氏家族的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但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难度并不小。

  “家族后人们家族观念淡薄,是造成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不好的重要因素。”张锡禄教授坦言,对于家族历史文化的保护,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以家族的家谱保护为例,需要家族有历史沉淀,家族中要有文化人,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据他调研,目前段氏家族的后人们很多人家族观念淡薄。之所以会出现祠堂破败的状况,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思想上太依赖政府单位。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段氏族人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按照现在这个村子的生活水平,只要转变观念,每家拿出点钱来,修缮祠堂等物质文化,一点问题都没有。”他说,“祠堂是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物件,因为保护不好,消失了是个巨大的损失。”
 延伸

  大理国多位君主出家当和尚

  实际上,皇帝出家这样的一幕也成为了整个大理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笔。据历史记载,从公元937年大理建国开始,一直到公元1253年大理王朝灭亡的22位皇帝中,竟先后有10位出家做了和尚。这10位帝王中,除了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逊位的,其他9位都是自愿放弃江山社稷出家的。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实在是我国帝王史上一缕独特的风景。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四次皈依佛门,都因群臣的苦谏仍然归座龙椅。清朝顺治皇帝也曾因爱情不得志而试图出家,却被其母后阻止。此外就别无帝王出家之事了。在如今大理无为寺外墙所写的历史简介上,却记录着大理国十代君主在此落发为僧,小说《天龙八部》中曾出现过的段正淳、段和誉(段誉)等人均在其中。

  实际上,从大理国文经皇帝段思英开始,皇帝出家为僧在当年成为了一种潮流。为什么坐拥江山美人的帝王会甘愿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位、财富去做整天吃斋打坐、念经颂佛的和尚呢?这与大理国“以佛立国”、“以佛治国”,全民信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佛教思想在大理的统治地位从南诏晚期隆舜把佛教遵为“国教”开始,代之而起的大理国一以贯之地承袭下来,直到元代依然如故。元朝的行巡使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曾描述道:“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的灾祥祸福,都与当朝的帝王有关,与他们前世今生所作所为有着因果关系。国家一旦出现某种灾祸的征兆,便是帝王孽障缠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灾免难。

  不过这些帝王出家的原因又各不相同。虽然在《天龙八部》中,经过渲染的故事情节让后人觉得这段历史有了些传奇色彩,但实际上,在政权更迭的年代,历代君王们做出这样的举动着实有着太多的无奈。“除了当时佛教盛行外,更多的因素是出于对当时政权更迭的失望。”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锡禄教授表示。

  不过,即便此后已经经过多次翻修,大理无为寺自唐代开山后就一直作为大理国的皇家首院。在大理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当年盛行的佛教在大理文化中依然得到保留和传承,占了大理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保磊/文 孙兵/图

  参考书目:《元代大理段氏总管史》、《南诏野史》、《段氏家谱》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