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氏得姓始祖为共叔段。春秋时,郑武公妻子武姜生长子寤生时,难产以为怪,遂不喜欢;生少子叔段时顺利,且叔段生的一表人才,很讨武姜欢心,于是请求武公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以长幼顺序没有答应。庄公寤生即位后,武姜请求把制(今河南省汜水)封给叔段,庄公不同意,而把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封给弟弟,人称“京城太叔”。
阅读:2058次
-
段氏出自封地,为段干木的后代以地名为氏。
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载,老子之子宗,春秋时为魏国将领,受封于段干,人称段干木,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并沿用至今。这也是山西段氏的由来。
阅读:1833次
-
此部分段氏族裔(主要为河南段氏)为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
阅读:1826次
-
“段”字是一个象形字,我们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见,它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他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也提到:“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
阅读:3239次
-
辽西段姓源于东北辽河流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北向松江流域迁徙,西向内蒙古、山西迁徙,南向天津、北京、河北以及河南北部迁徙。进入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后,与汉人杂居,逐渐定居以农业为主。加之魏孝文帝大力提倡改革,学习汉族文化,到隋唐时,进人中原的鲜卑段姓已完全与中原汉民族融合。
阅读:1448次
-
依“寻根溯源”所述,段姓发源地有四:
1.叔段逃逸之地共,今河南北部辉县一带;
2.魏将宗,其国所辖在今山西东南及河南北部一带;
3.鲜卑段姓受封之地位于辽西;
4.云南。
阅读:1551次
-
江西段姓源头不只一处。就鄱阳(今波阳)平原段姓而言,人数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后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封丘县。段健凭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至纯、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纯迁居安徽歙县,至正迁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阳。至中第三代以后又有子孙回河南或去山西、山东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孙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四周的波阳、都昌、湖口、彭泽、乐平、余干、万年等县。也有外迁安徽、湖北、湖
阅读:2953次
-
湖北东部段姓人数很多,他们是段至中的后裔。祖籍鄱阳,原住江西饶州荐滩村。至中公下传而至段彦宗。段彦宗就是湖北段姓第一祖。彦宗公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内官内史,后在家赋闲。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诏彦宗公守饶州。后被免职,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安庆,后至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屋基址,修建
阅读:2011次
-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 (737—1053年)。白蛮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灭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带,多为段姓。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
阅读:1703次
-
段匹(石单),辽西石城人。据《辞海》载,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勿尘,在归顺朝廷后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内原有三万家,分布在今辽宁西部。但后味他的领地被十六国之后赵皇帝石虎于太宁元年(349年)占领,其属民逃到中原各地,与汉人杂居,并逐渐与汉人融合,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两样。又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一书载,段务勿尘本鲜卑人檀石槐之后,其属民在与汉人融合之后,其东晋怀帝时的左贤王兼幽州刺史,
阅读:1377次
-
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死于囚所。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省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王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
阅读:1622次
-
阅读:13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