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巏史料有大量新发现

2013年08月24日 | 阅读:334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储巏(1457-1513),明天顺正德年间人,字静夫,号柴墟。他本是海陵区一个平民,凭科举进身,曾任过户部右侍郎(主管全国官员考核、选拔)、吏部左侍郎(主管全国财政),官至三品。储巏死后,谥号为“文懿”。
  储巏虽然离开我们已近500年,但民间百姓至今津津乐道斯人的“5岁过目成诵,9岁能写文章”、“三元及第”、“为官清正”、“割股疗母”。储巏后裔经过3年挖掘整理,重修了《泰州储氏支谱》第三版。9月3日,储巏海内外后裔30名代表汇聚海陵,举行我市首例家谱开谱庆典和祭祖仪式。新家谱中编入了大量新发现的有关储巏的史料,一代名人重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储巏遗墨和王艮手迹
  《明史》记载,储巏自幼聪慧过人,5岁过目成诵,9岁能写文章,号称“神童”。储巏不但为官遍历两京,清政廉洁,他的著作也很丰厚,曾留下著名的《柴墟文集》。但这部被载入史册的名著,到底有多少卷,具体有哪些内容,却鲜为世人所知。
  清代朱琰编辑《明人诗钞(续集)》,曾说到“读明诗者不可不知文懿”,评他写的诗“恬淡平雅、洒脱清远,有陶潜、韦应物的风致”,其中收录了他的《宝坻郊行》、《柴墟闲行》等诗。
  储氏的39代后裔储有勋现居住在海陵区,他告诉记者,储氏祖传一部明刻版《柴墟文集》孤本。《柴墟文集》16卷,收集了储巏从政期间所写的《皇朝政要》20卷、《奏章》10卷、诗词1200首及传记《广陵十先生传》等内容。虽腐蚀,仍保留15卷。民国初年,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在泰州看到了这套《柴墟文集》,连夜悉卷奉读。后来,他帮助储氏后裔复印了10套《柴墟文集》,并为复印件写跋语。目前,海内外几个嫡系后裔各珍藏了一套当年的《柴墟文集》复印件。
  据泰州博物馆馆长汪维寅和专门从事文物研究的黄炳煜介绍,储巏留存于世的墨迹不多,泰州博物馆至今只收藏了署有储巏名的诗二首,其他博物馆也鲜有收藏。《泰州储氏支谱》三修版收编了储巏遗墨4幅,分别是五言律诗《柴墟闲行》、七言绝句《自柴墟归海陵》和七言律诗《送若水陈文学》、《晴朝漫兴》。
  另外,新谱中添补了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读了《柴墟文集》后,所写跋语手迹:“乡前辈储静夫先生,由解会名元出膺户部郎中,守正不阿,尚书耿九畴畏惮而器重之……今读数章,已窥全豹,先生其吾乡之完人欤。”
  储氏开谱庆典上,汪维寅和黄炳煜一致认为,这次能从储氏谱中发现其新遗墨,值得欣慰,尤其还有王艮的跋语手迹,为我们研究地方史又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佐证史料。
  马税、盐税与光孝律寺
  储有勋告诉记者,修谱时只摘录了《柴墟文集》部分与地方有关的佚史。如储巏与泰州的马税、盐税和光孝律寺等有关的内容。
  如《柴墟文集》第12卷《马政议事》中有关泰州马税的记载:正德丙寅年,储巏时任吏部左侍郎,闻悉泰州每年上缴朝庭800马抵算马税。储巏了解到,当时泰州因为不适宜养马,每年都是将马寄养到安徽宣州。由于马寄养地很远,泰州养马成本相对很高,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储巏奏章议马政四事,请求正德皇帝减免泰州马税,得到了“恩准”。
  《柴墟文集》中,储巏也提到了泰州的盐税。嘉靖年间,泰州产盐量居全国之首,泰州一带的百姓基本以产盐为生,盐税也比较高。有一年,适逢灾年,泰州产盐量大减,而当年盐税未减。储巏巡视江淮一带时,路过泰州,百姓纷纷向他上书不堪承受繁重的盐税之苦。储巏查悉情况属实后,当即差人送函给泰州太守王克承、泰州县令汪宪副,希望他们关心泰州人民疾苦,减免百姓当年盐税,“散利罢征,民无所苦矣”。在储巏的关注下,泰州当年减免百姓盐税20万银两。
  据长期从事泰州佛教文化研究的范观澜介绍,泰州光孝律寺,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宋朝、清朝时,不少文献都有关于光孝律寺的记载,唯独明朝对其记载甚微。而这次储氏新家谱,收录了储巏与泰州光孝律寺有关的资料。记载显示,正德年间,储巏与当时的光孝律寺住持然僧大和尚交情甚密,两人经常吟诗互和。正德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然僧圆寂归天,储巏特作五律悼诗:“……院日留残局,爿枫掩断编。西林耆宿尽,怀旧一凄然。”范观澜说,这一发现,可谓填补了光孝律寺在明代记载史上的空白。
  三元坊、水云楼、储祠
  泰州城内不少老人都知道,民间流传过储巏曾经割股为其母疗伤的千古佳话。《泰州储氏支谱》显示储巏确有“曾割股为母疗伤”的史实。
  市区老市民都听说过,坡子街上曾经为储巏竖立了雄伟的“三元坊”,具体建于何年、毁于何年却鲜有人知。
  据新家谱显示,“三元坊”分别为解元坊、会元坊、少宰坊。储巏幼时勤学苦读,为了少干扰,他专门居住在寺庙读书。姜堰溱潼镇圣寿寺水云楼就是他读书的一个地方。科举考试中,他参加乡试、会试,考的都是第一名,及至后来参加殿试,又获二甲第一,连中三元者在历史上实在罕见。后朝皇帝特御令建坊表彰纪念。
  “三元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系巡盐监察御史龙遇奇奉命树建。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曾被大火焚烧,到了清末,又被地方集资修复。解放后,因拓宽街道而被拆除。
  另据《泰州储氏支谱》显示,明嘉靖年间,嘉靖皇帝还“敕建专赐”储祠,建于光孝律寺东山。谱中图示,储祠共三进,两边有厢房。
  储巏墓并没有全毁
  据《扬州府志》记载,储巏被“赐葬于海陵城西九里沟”,即现在的九龙镇。入葬时,储巏还获赐谥号“文懿”,吏部尚书乔宇为其撰写墓志铭。
  《泰州储氏支谱》显示,储巏墓原葬于海陵西郊九里沟西南处,后迁葬于海陵西郊九龙河东北处。储巏墓前原有神道、神道碑,两旁各有一对石翁仲、石羊、石牛、石虎等石刻。墓地前有明堂,中央竖立御葬碑,后有享堂。棺廊上有精美的雕纹。墓周围遍植银杏及柏树。
  据汪维寅和黄炳煜介绍,1957年,储巏墓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此墓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冲击,被夷为平地,墓前石刻被移作他用。
  黄炳煜说,据《泰州储氏支谱》所述方位和其他史料记载,我们曾到储巏墓现场考证过,发现此墓目前在海陵区九龙镇东唐楼村一户农家的院子里。为弄清墓葬的保存情况,确定其具体位置,我们对墓葬作了探查。令人欣慰的是,在距地表约35厘米的地下,储巏棺廊依然保存完好。为保护好该墓葬,仅作了简单的测量绘图,重新盖好了上面的封土。
  储巏墓前的石刻,目前尚有一对石翁仲和石马保存完好。这些遗物目前在泰山公园内。据说是解放初改造泰山公园时被移置来的。另外,九龙桥东侧拓宽国道时,又发现了头与身断开的一只石马,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将其运到馆内,用环氧树脂粘合后,现陈列于博物馆内天井中,经考证,此马也是储巏墓前遗物。
  黄炳煜和汪维寅认为,这组明代墓前石刻,形象生动,是明代石刻中的佳作。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定制,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在墓前设置石刻造像。目前,明代墓石刻,我市仅存此一例,弥足珍贵。
  原泰州市文联主席陆镇余说,《泰州储氏支谱》不仅具有自然生命文化的意义,也具有社会历史文化意义,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媒介,为研究泰州历史、文化、经济、伦理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