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光羲后裔合修宗谱

2013年06月01日 | 阅读:2387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储光羲 修宗谱

民国十三年安徽储氏合谱32卷2000多册创中国之最众多存世宗谱是编修《 储光羲世家谱》的良好基础。

储光羲后裔重视编修宗谱,这是笔者编撰《浙江宁海储氏谱志——中华储氏文化史》得出的结论。在笔者收集的23种储氏宗谱、世系索引中,除了江苏盐城、浙江常山、济南商河等5种未作证实外,其余18种江、皖、浙、赣、湘储氏宗谱,均为储光羲后裔。而唐代另外两位储氏名人——李白赠诗两首的储邕和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进士、诗人储嗣宗,不仅未看到后裔宗谱,连生平简历都很难找到。

皖、浙、赣、湘的6种和江苏1种近年已作重修。

安徽潜山、怀宁、岳西、桐城等地储氏,曾于民国十三年(1924)编修过十大派合谱,共32卷2000多册,每卷平均70册以上,其中卷一、卷二为167册,仍有一套保存至今。除了《孔子世家谱》全国通谱规模浩大外,在一省一姓中,此谱堪称中国家谱之最。

本书谱志合一,并作为国内目前资料最全的储氏文化史,亦可作为当代宗谱中的奇葩。

江苏10种储氏宗谱中,除泰州《海陵储氏宗谱》2005年重修外,目前金坛、宜兴、常州等地正在酝酿重修。鉴于当地地域相近,经济发达,笔者建议他们努力创造条件,力争编修江苏合谱,再创当代中国宗谱之最。写作此稿时,笔者还想到一个重要构想,储光羲后裔这么多存世宗谱,无疑为编修《孔子世家谱》那样的储氏全国通谱——《储光羲世家谱》创造了条件。孔子后裔不仅因为拥有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荣幸自豪,还因为《孔子世家谱》的编修而成为中国第一姓,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负责人2007年1月底透露,孔子后裔已繁衍到83代180万人以上。为弘扬家族文化,很多有条件的家族不妨搞全国通谱,前几年钱氏曾在海内外征集族人资料。

笔者以为,从江苏宜兴、金坛走向全国和海外的储光羲后裔,已经具备编修全国通谱的条件——首先是储氏后裔重视编修宗谱,有丰富的家族资料和文化遗存;其二是当代储氏族人人才辈出,众多专家、学者、教授、官员、企业家等成功人士中,不乏仁人志士;其三还具有浓厚的经济基础,后裔中不乏企业经理和商业成功人士,其中宜兴尤多,已知固定资产2亿元以上、年销售5亿元以上的,除本宗谱的资助者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慈善家、儒商储吉旺先生以外,还有宜兴市江苏中煤矿缆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开强先生。这为成立《储光羲世家谱》基金会创造了条件。正直、富有才华的诗人储光羲,在世时颇不得志,仅当过八品以下的小官,安史之乱中迫受伪官更使他的人生蒙上了阴影。值得庆幸的是,后裔发达有为,如有《储光羲世家谱》传世,更是光宗耀祖、泽被后人、丰富中华文化的盛事!作为儒商储吉旺先的好友和储氏文化的爱好者,笔者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与官方的志书不同,宗谱主要由民间编修。古今储氏宗谱也不例外,主要依靠民间的热心人,尤其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企业家、实业家、富裕人士等仁人志士的鼎力支持,其中当代尤为明显,他们是中国家谱得以延续传世的功臣。比较一下,古代文人雅士、官员乐意为宗谱作序,尤其是本家著名人士,他们认为这是光宗耀祖,弘扬家族文化的大事。当代一些公务员、官员则多有顾忌,与宗谱保持距离,生怕与“封建”沾边。笔者热切希望他们能珍视宝贵文化遗产,力所能及地给予大力支持。感慨之余,笔者对官员、平民的生、死、卒、葬以及婚姻、子女等生命信息一视同仁,官员中不愿立传的坚决不立,平民中有善德、有事业、有专长的同样立传。如宁海储氏28世储安兴先生,是从乡下进城的保洁员,虽只初识文化,但热心宗谱续修,早在本谱志编修之前,就自费到全县各地走访,留下了一些难得资料,笔者因此为他立了小传,记下他的功绩。本谱志付印之际,笔者偶然发现古渡储氏有两人名字、生日有误,采访员认为弄个大概就可以了,经多次联系,终于调查清楚,笔者深感欣慰。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宗谱,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共识。走在前列的浙江、安徽等省份,早在1980年代民间就兴起了重修宗谱的热潮。愿更多的仁人志士关心、重视宗谱,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宗谱代代相传,薪火永续。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