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华:用一生写就的爱国华侨史诗(二十四)

2013年03月28日 | 阅读:870次 | 关键词:

中新网郑州11月1日电(记者 李朝栋 通讯员 陈琪瑛)1985年8月,陈正华与河南侨联地、市干部到福建省福州、泉州、晋江、厦门侨区访问,学习当地侨办企业经验。他是福建晋江人,在晋江访问时,当地干部知道他是从河南来的陈姓老乡,格外亲热,便问他说:听说福建陈姓的祖先是从河南固始县来的,不知是怎样来的?于是,他就给他们讲了陈姓的源流。

那是早在五千年前,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定居于河南宛丘,即今淮阳县。若干年后,虞舜裔孙遏父精于制陶,深得周文王姬昌赏识。西周时,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舜帝裔孙满(即陈胡公)为陈候,建都宛丘,并将自己的长女大姬许配给他为妻,以奉舜帝之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又名胡公满。于是舜帝便为陈姓的血源宗祖,陈胡公为陈姓始祖。春秋中期,陈国发生内乱,陈胡公十二代孙完,字敬忠,投奔齐国,为工正的小官,易姓为田姓(陈、田读音相近),以避与陈国之嫌。后田、齐王朝为秦所灭,其田建的第三子田轸,任楚国相,封颍川侯,迁入颍川,恢复陈姓。自妫满封陈到公元478年灭于楚,陈国共传二十世,三十六代君主,历时588年。

陈国,建都宛丘,郡望。颍川(望族的籍贯)、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宛丘在淮阳县城东三里,当时的城为陈胡公所筑。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宛丘城只剩下四、五十米的土丘,屹立在黄淮平原腹地。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许有画卦台;城西北三里许有伏羲氏墓。春秋前,画卦台和伏羲氏墓的地方,是陈国君民游乐之地。在淮阳县柳湖旁有陈胡公铁墓,城南有元女冢大姬墓的遗址,为当今寻根旅游之地。

从晋末到南宋,由于受到战争、自然灾害和封建统治压迫之苦,河南先民曾有四次移居到福建、广东等地定居, 在东南边陲开基立业,世代相传,繁衍生息。

晋西末年,由于“永嘉之乱”,居住在河南的汉族先民(后来迁入者称为“客家人”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他们纷纷南渡长江,以避战乱,迁移到福建、广东等地。

唐初,福建闽獠啸乱,声势夺人,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将123员、兵3600名,前往征战。陈政病卒,其子陈元光袭父职,为岭南行军总管,镇守云霄(今福建云霄县)。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奏请朝廷批准,设漳州郡,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祖孙四代任漳州行政长官,历时104年。后来,陈元光被尊奉为“开漳圣王”。

唐末,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反对封建统治,率领数万河南起义军入闽平乱。据《台湾通志》记载:“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有陈、张、李、王等27姓,以固始县人最多。”景德二年(公元893年),潮卒,其弟王审知代之,继任福州观察使。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被任命为闽王,成为“开闽第一人”。王潮、王审知入闽开发,历时50年。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避难江南,奠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一部分中原士族隨宋室南迁,隨从者除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外,还有工农、商等各界人士,移居江西、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其中不少陈姓族人定居在福建,正如崇正同人系谱陈氏条云:“故陈氏郡望颍川。宋末中原士族,纷纷隨帝播迁,陈宴后裔陈魁率其族93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宁化、上杭”。

河南先民四次移居福建、广东等地,连同后来零星移居福建、广东等地的河南先民,究竟有多少?现在无法统计,只知道有90多姓(包括同性)。其中陈姓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最多,如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说:“我始祖自唐由河南固始迁来闽,至我为第十九世……。”

到了明末清初,福建漳州、泉州一带的居民,曾经频繁地渡海到台湾定居,其中有不少陈姓人氏。据台北县《清源陈氏家族乘叙》记载:入台始祖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永华、陈泽,而他们的“入闽始祖”就是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陈元光父子。据台湾“户政司”统计,在岛内目前2300万人口中,其中姓陈的最多,有250万人,排在第二位的是林姓,有188万人。

陈姓人数众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中原寻根》陈姓资料表明,世界上陈姓超过5000万人,是当今中国第五大姓。陈姓散居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比较集中于河南、福建、广东、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河北、台湾等省区。生活在广东潮汕、南雄、南海、开平的陈姓有近200万人,陈姓人数之多,正如广东潮州俗谚的说法:“陈、林、蔡,粤东占一半”。福建、台湾亦有“陈、林半天下”之说。

淮阳,古称宛丘和陈,历史悠久,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和寻根旅游点。为了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考证陈氏源流,满足海内外陈氏子孙寻根问祖的要求,以适应海内外陈氏宗亲的寻根情意,1985年成立“淮阳陈氏宗亲研究会”组织。1995年10月15日,召开重修陈胡公墓落成典礼暨陈氏祭祖仪式,成立“中国陈氏宗亲会淮阳总会”,进一步开展陈氏研究,加强宗亲的联系,推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经济的腾飞。(待续)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