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城德高望重最高辈分最年长的成万选老先生千古
家父成万选,曾用名成子英,故曰“万英堂”,小名二娃。陕西省潼关县太要老虎城东太渡村二组人,生于一九一七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卒于壬辰年六月二十七,享年九十六岁。
他自幼本村读书,后又在老潼关和文底镇,同本村高百会等人读高小。毕业后经成集千引荐、太要的中医医生党华清先生介绍,在党家村教书一年多,后又回本村教书数年。父亲前两方妻室因病故去,也没有留下后裔,后又娶寺底西城子李氏续弦,母亲成李氏生性聪慧,心灵手巧,是个贤妻良母。所生二子二女,长子存才,子媳王雪花,孙子红宇、红霞、娟霞。次子存宽,子媳胡彩营,孙子红刚、红艳、玲艳、小艳。长女存枝嫁李家-沟西村,所生侃侃、许侃、许霞,二子一女。小女青竹嫁善申口刘月为妻,所生亚峰、亚兵、亚丽二子一女。母亲一生尊老爱幼、相夫教子、勤机抒、理家务,任劳任怨,节俭度日,操劳一生,于一九八六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病逝,时年六旬有六。父亲不负先辈所托、和自己能悟出的道理:“读书识字、教书育人,可强国富民,使民族兴旺发达,可改变人生”。所以,他对他所教的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旧的教育方法就是打板子,严师出高徒,尤其对自家家族的子弟更是严厉惩罚、恨铁不成钢。他脾气不好,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迫切,箴言相劝,认真负责,在本村经他启蒙教过的人,现已年过古稀,每每谈起当时情况,都历历在目,无不敬畏三分。他练就一手好毛笔字,在逢年过节时给各家各户书写对联,一写就是多天,有时竟连饭都顾不上吃。他性格豁达大度,与人为善,从严责己,宽厚待人。
爷爷成崇禄,小名安子,生于光绪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民国三十八年,享年七十一岁。爷爷老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二,治家有方,好置田买地,敬业农耕,有土地六十余亩,雇有帮工。由于勤谨,日子较为丰足。他有尊严、有诚信、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村上谁家有是非之事,都请他说和调解。他弹一手好三弦,农闲时,有会拉能唱的人,在他家自娱自乐,看热闹的人比比皆是。那时便是誉满全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南北中三大院之一的“南院”。三院在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虽算不上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也是屈指可数有名望的大户人家。
解放前夕,父亲因其爷爷老体衰,缺乏劳力,不得不回家过上了农耕生活。他操持农耕“犁”“耧”“耙”“磨”无一不精,冬季照样幺骡子上山砍柴割蒿。抗战期间,他还幺骡子与同村人出公差,给队伍(军队)运送电线及电话机和军需品。翻秦岭,到洛南支前辗转数月,家里人十分着急,后来他们总算平安归来。
解放后,农村走合作化道路,当时识字人少,党在农村号召开办夜校和冬学,进行扫盲。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人们当时流传着这样的口歌:“吃过了饭、洗罢了锅,抱上娃娃上冬学,学写学算学唱歌… …。”因他教过学,上级让他担当扫盲教师,一任将近十年,受到有关单位的表彰,并给与物质奖励,被评为“扫盲战线先进分子”多次。公社化后,全村合为一体,群众对他很信任,曾担任过食堂管理员,管理过西瓜地账目,又为大食堂的后勤工作,采买磨面直至食堂散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说西北民主革命不彻底,要进行二次土改,佈订漏化地主。当时所谓造反派头头,借此机会,大显身手,搞政绩,为升迁做基石,挖空心思利用多种手段,但因万选本人无民愤,敬业劳动,在本村多次群众会上无结果,他们恼羞成怒,心生毒计,将他带到西太渡村,将漏化地主强加与头上,使他受到了不堪忍受的凌辱。但他坚信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历来是正确的,他说这是党的大政方针,不是你和我的恩恩怨怨,他相信党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心胸豁达,挺起自然,最终还是得到了平反昭雪。
春雷一声震天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农村土地下户,实行责任制,国家的路线政策转向了发展经济建设、强国富民的策略上,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高涨,劳动劲头十足,粮食产量突飞猛进,一度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农民吃饱了肚子,解决了生活问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大家的钱袋子也渐渐的鼓了起来。在农村,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面貌焕然一新。年已八十的他,深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也在太要做点小生意,添补家用,又一次体会到党的富民政策优越性。他出生在民国初,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的耄耋老人,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政权腐败,感受到新中国、党在农村的惠民政策:解决了学生上学交费的问题;给农民免了公粮,还发放种粮补贴;办了合作医疗,救助了低保户的困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50元的养老补助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