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氏祠堂: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展现

2013年06月27日 | 阅读:279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在果里镇闫家村中心,有一个面积500平方米左右的院子,院子中间是两排古色古香的建筑,这就是保存完整的成氏祠堂,虽历经历史的沧桑,但华丽精细的砖雕还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8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果里镇闫家村的成氏祠堂。祠堂坐北朝南,呈现四合院落的模式。村民魏恩远说:“成氏祠堂原本还有大门和几间供看守家祠人居住的小房子,由于种种原因,现在都不存在了。”记者看到,现在保存下来的两间祠堂前后相通,为典型的“砖包皮”式结构,整间房屋先用木材构筑起框架,然后再铺顶,最后才是用泥坯砌墙,底部则用青砖包起来防潮。
    在古代,祠堂是族人祭祀先贤的场所, 在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演变为只有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据新城《成氏世谱》载,桓台成氏“祖居直隶真定府枣强县南关外西胡同道”,“洪武二年迁发山东济南府济阳县城西五里成家庵”,始祖名贯一,生世名、世才、世能、世训四子。世名、世才二祖自永乐二年(1404)分支迁居新城东乡索镇花园村,世能分支迁齐东城西南乡三十五里成家集居住,世训分支迁武定府惠民县城东南四十余里成阁庄居住。根据族谱,居住在闫家村的成姓族人即为其始祖贯一之长子世名一支的后人。这就说明今天居住在闫家村的成氏家族是明朝时期迁移过来的。
    由于缺少明确的文字记载,对于成氏祠堂何时修建,至今有建于清朝和明朝两种说法。魏恩远认为,成氏祠堂应该是建于明朝,他给出的证据是祠堂中保留下的精美砖雕。“这些砖雕上的图案与马未都介绍的明朝前期砖雕上的图案非常类似,因此这个祠堂距今应该有600余年的历史了。除在清朝末期维修过一次外,至今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祠堂仍然非常完整。”魏恩远说。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