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半江”由来、迁徙及字派

2013年06月11日 | 阅读:997次 | 关键词:

諶半江”由来、迁徙及字派
 
    大節公第48世孫(即諶重公第21世孫)諶九萬,字圖南,於宋开禧年间(1205—1207)携夫人萬氏、爱子諶和,字飬元,由江西南昌向塘浃溪村,步行一千三百里,迁徙到楚潭。楚潭即潭州,因历史上属楚国地域,故称“楚潭”。潭州曾是今湖南大部和湖北部分的称呼,明朝时期的潭州包括今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南、益阳、娄底等地。长沙是当时的府治所在地。明洪武五年(1372),将潭州府改为长沙府。老譜定諶和(飬元)为楚潭(安益)始祖。
養元公傳至七世(等于重公28世,亦即大節公55世)時,为仲連、仲遠俩兄弟。哥哥仲連在元朝元贞(1295——1297)年间從益陽沿着资江而上,迁徙到安化,在资江两岸定居。仲連为安化諶氏始祖。仲連公傳至四世(等于養元公10世,即重公31世,亦即大節公58世)時,为兄弟四人,遂分派如下:
    大哥:梅閣——→称为四甲
    二哥:梅田——→称为六甲
    老三:梅宁——→称为一甲
    小弟:梅玉——→称为九甲
    弟弟仲遠留居益陽十六里諶家坪,其後裔称为“五甲”。
    各甲均人丁公兴旺,成为望族,号称“諶半江”。
    仲連公和仲遠公的后裔,从明清起便陆续向省内各地,以及鄂、黔、川、渝、云、贵等地迁徙。
文献记载,“安益諶氏”原有老譜,但毁於元朝兵燹。可幸的是,在明朝永樂(1403—1424)年間,孝廉復初公重新創修譜牒,并撰定《派歌》,这些都得以保存、延续下来。因此,不论如今定居在哪里的諶氏,凡流传下来的字派(字辈)为“志必希宗受,思忠绍可貞,益安孝义德,殷世贵敦伦,……”(有的地方个别文字作了修改)的,均系仲連公、仲遠公的后裔。如今已繁衍到第28代,即大節公第82世孫。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