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车氏文化故里

2013年06月06日 | 阅读:171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邵阳车氏,祖籍江苏镇江,明景泰年间,荆州通判车济始迁宝庆白马田,以后门才鼎盛,七代人中,有著作传世的就有35人。后在雍正时因罹患文字狱,一支人迁居今岩口铺镇皇安寺。车氏诸文人中,最著名的当数车万育,他于康熙三年考中进士,官至户部给事中(谏官)。车万育正直耿介,有“朝阳鸣凤”之誉。他常向皇帝直谏,毫无惧色,同僚劝他说话不要太直,以免惹怒皇帝。他说:“进言是我的职责,岂顾个人安危。”有人黑夜送金钱托他办事,他怒唾其面,铁面无情地说:“你不知道世上有个不爱钱的车与三吗?”。

   他的主要著作有《奏疏》10卷、《君臣交警录》100卷和《声律启蒙》。他的《声律启蒙》独具一格,分上下卷,按韵编排,内容包括描摹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常用词语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读起来像唱歌一样,琅琅上口,是中国历史上训练诗词格律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启蒙教材之一。

    车家三代均出进士,车大任是万历年进士,明代官吏,历任南丰知县,官至浙江参政,为政有嘉誉。著书有《萤囊阁正续集》。其儿子车以遵,工诗,存有《高露堂集》。车万育:湖南邵阳人,清代官吏。康熙三年中进士,官任至兵科掌印,以敢言著称。其儿子车鼎晋亦是进士出身,工书法,笔力超绝,有《四书辨体》、《审音考异》、《天竹山房诗集》。


     邵阳车氏一族内如此人才辈出,文豪济济,令古今与后辈敬仰钦佩。也令我惊异,为什么岩口铺镇吊井楼村这么地灵人杰呢?文化如此渊源深厚?如今文化发展状况如何?我带着种种疑问,2月23至25日随县作家采风团来到这块灵异的土地采访。

     县里成立了“车氏文化研究会”,都是由车氏有文化水平的后裔和学者,作家协会热心作者组成。这天,在岩口铺镇中学新校园里,简单开了个见面介绍会,我们就在村主任唐慈英,车煌老人带领下,来到车家大冲院子。大家察看了车氏祖坟山,找到了车大敬的墓碑,据介绍邵阳县车氏发派祖宗是葬在新宁县白马田村。

    听说在白毛塘山上原有个云雾观庵堂,修得还有点气派,刻有对联,有牌匾。墙上还有古代二十四孝图,十八罗汉塑像;车万育小时候曾在这里读过书。旁边还有个怡云洞,洞中石壁上还崩岩石刻字。说得大家兴味盎然,蠢蠢欲动急着要去看个底细。

    快古稀之年的车煌老人不顾体弱多病,拄着拐杖在前面当向导,快要爬山时,大家劝他不要去了。由村主任唐慈英和村医生车德慧领路,向山上攀登。早上还是春寒料峭,大家觉得身上有点凉。可是,开始向上爬,太阳就慢慢露出了笑脸,身上暖和起来。越往上走越热,人人出汗脱衣服了,脸上背上沁出了汗珠,个个气喘吁吁。

     经过半小时的披荆斩棘,终于横过山坳来到洞前,原来云雾观庵堂踪迹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杂柴丛生。进入洞内,果然见洞壁上有石刻字迹。但是已模糊不清,我们拍了几张照片,仍难辨认。只好带着点失落心情下山,我却忙里偷闲,见缝插针,抓拍村庄里的老屋与古树。

    吃过中饭,大家都有事返回家,我与邓星林、刘毅祥三人就在“沙家浜扎下来”,进行深入采访,追根溯源!住在村医生车德慧家里,小伙子两口十分热情,提供了舒适的食宿条件,让我们安心地采访。也使我这个近十年难得在乡下留宿的人,能够静下心来了解今日的车家。

    下午,迎着夕阳余晖,我们走进车氏老院子(又名小白竹院子),这是车氏祖先迁徙到这里的祖居。从水泥村道上去,沿着古老的槽门的简单台阶来到院子前,就看到青砖墙木板屋。向导告诉我们,前面两座老屋早已拆了,现在是后修的,第三座才是车氏原来祖先的屋。

     我近前仔细察看,房子造型一般,只见墙上铭文砖上显示:“戊寅年四月”,又有一块砖上刻有“祖公庚仕贵”的字样。不知是房屋主人名字否?屋前木门花窗也是简易的花格和雕花。另一座是横屋,铭文砖上刻有“车有祥号”。只有这座屋后有座土砖木板屋,残破不堪的堂屋大门上花格窗中刻有一个“忍”字,还保存完好。神龛也空荡荡的,只遗有一张案供桌。这是两座正屋相连的,从这座屋走到前屋,看到木板大门上刻花板竟不错,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图案还比较完整。有“双鹿图”、“双豹图”、“双鹊图”、“双猴摘桃图”等,显得古朴大方。

     按照我们三人商量好采访方案,第二天就找车家文化老人车煌了解车氏家族渊源。在新院子我们迎面碰上了车煌老人,怕老人体弱难走,就在他小儿子家门前坐下来进行访谈。车煌老人身患气喘、胃炎等几种慢性病,所以身体显得瘦骨嶙峋,但精神还不错。尤其是他的记忆力特好,许多故事与对联、诗歌都能随口背诵,令人刮目相看。

     寒暄几句,我们就进入主题。今天车煌老人带一个大袋子,里面有“邵陵车氏宗谱”、“邵阳车氏一家集”、新版合编的“邵阳车氏一家集” 一至七卷,还有线装“历代碑帖”、车万育手迹一张。这些成了车氏的传家宝,虽经历次政治运动劫难,却幸存下来,使我们能够一睹车氏家族发展轨迹。

     车煌老人介绍说,原来车氏有祠堂,修在现在的岩口铺镇中医院那个地方,在大跃进后被拆毁了。但是,祠堂大门前石刻的对联,他仍记忆犹新。“科名七世连吴楚,门第千秋迎谢黄。” 祠堂修得气派,遗憾的是没保护下来。

     他说,车大敬老祖公原住白马田邮亭庙一带,现在属邵阳市区了。生了两个儿子,小儿车易骅死了。他就外出帮人种田,希望子孙非耕即读,能够兴旺发达,便迁家到皇安寺花园里。车家信奉读书育人,认为买田不如买地,买地是为了后代出好人。他对六十花甲能倒背如流,宁可家无油,不可家无书。视读书为耀,以人才为荣。后又迁家到新院子,繁衍后代就发展到现在。


     车大同、车大启、车大敬三兄弟均在这里出生长大。车大敬上了50岁还未娶亲,有人给他做媒,他说,让我回去想想再说,我如果能够将一担谷挑到岩口铺哭家岭,奈得何我就讨亲。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讨到隆回县高粱铺小壶洲村的范氏,生下个儿子。名叫车龙江,辈名叫车泌书。车泌书又生下车万藻、车万育、车万有、车万备四兄弟。

     车氏一族中最有成就的当属车万育,他自幼勤奋读书,为人正直,做官清廉,著书甚多,“声律启蒙”一书流传至今,仍为读者热捧。他曾为自画像写过对联概括自己生平,“县考难,府考难,道考更难,三十四岁游泮水。乡试易,京试易,殿试更易,一十八月入翰林。” 可见他读书已炉火纯青,越到中年知识更渊博。

     所以,车万育的祖父年过半百娶妻生子;又见儿子与孙子,亲见孙子中举人入翰林,九十岁时兴奋得大笑而故,成为当地千古佳话。

     当年,车伯禄曾遗言要修龙江庙,特地嘱咐要在大门刻上这副对联:“龙归大海,江纳细流。” 选址定在水口山,即庙山边上,遗憾的是,他的遗愿最终未能得以实现。


    当我问及车老,车家冲山势地形其貌不扬,名胜古迹又稀少,怎么又能代代出文人显祖呢?风水特点在哪里呀?车煌老人手指老屋院子后面山头,那里叫金鸡振翅,车家冲叫金线穿牛鼻。车氏谱书曾有长联描写道:“悬念祖宗,千秋功德,汉丞相,晋郎云,一脉相承,声振江南吴楚地。泽及万代,儿孙兴隆,明布正,清翰林,三代蝉连,名播朝野尧舜天。”


    他还说,这里的典故有一座田基三座桥,二十四级槽门台阶,在外要认老乡,如果能说出这个典故才算真老乡。原来还有一座两层的砖砌字塔,凡读书人用过的字纸,不准随意丟弃,必须集中投入字塔焚字炉膛烧掉,以纪念和尊重造字神仓颉和儒家祖师爷孔夫子。族中还规定了车氏家族中的后代三不准:不准学剃头,不准出门当和尚,不准出外当戏子,认为是三教九流,太卑微。在柏树地,曾经有淘马墩,说有仙牛夜里经过拴在此,还有鲶怪鱼石头,后被村民砌屋毁掉了。下午,我们步行到吊井楼原址参观,原楼早拆仅遗有保矿石墙,旁边近年修建了一个小吊井楼庙,简陋得令人不敢恭维。
 

    第二天,我们访问了车氏后人车伯陆老师的家人。车伯陆老师也学识渊博,谦恭好礼,先后在七里山,岩口铺等中学任过教,深受师生好评。我们从其遗物上可以看出来,是敬业的好园丁。他为自己题诗道:“有说是我,有我非我,是我非我,管他许多。自有后人评论功过,百年之后有人识我。” 由此可见,其师德不错!1977年三月,他在七里山中学毕业班合影照片后面写下如此留言:“自题小照,书以自勉。要为人民多做事,莫悲白发惜年华。” 尽管因出身问题在政治运动受过不公正待遇,但是,他矢志不渝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直到晚年。


    风烛残年時,他特地用油茶树做了根拐杖,并在上面用铁棒烙下了各种字体的寿字,还烙下一副对联的上联:“行仗杖扶我吾老矣,” 可惜到现在才被我们发现,楹联协会专家邓星林也掐断胡须没想出合适的下联,成为耐人寻味的对联之谜,留待高手来对上。

    短暂的三天的采访,我们仅采访到车氏文化的一点凤毛麟角,尚有深厚的文化宝藏有待我们继续深入去挖掘。发掘车氏文化,弘扬车氏精神,探究车氏文化渊源,任重道远。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和精神文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待一切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