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园林艺术

2013年05月20日 | 阅读:625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占地120余亩(8万余平方米)的静园,是在原常家的杏园、枣园、桑园、花园、菜园等"后园子"的基础上修复的。其实,除这一部分外,过去常家散布在车辋村其他地方的"园子"还有六七个,可惜已不复存在了。

    过去常家的这些园名,仅仅是一个习惯的称谓,并不等同于农家小园。比如,在花园中,就建有小湖、石桥、书房、曲廊等。菜园则沿着长年积水的小潭修有甬道、小亭、敞轩。杏园中除了亭、台,还建有长廊、看楼等。而桑园中则有他们称之为"茅庐"的建筑。由此可见,他们的所谓杏园、枣园、桑园、菜园只是园林的一种别称,一种贴近农家的别称,实际上是常氏家族休闲、游乐、陶冶情操的场所。就像清代皇帝将他们在承德的行宫叫做"避暑山庄" ,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庄一样。

 

    由于是同一家族、同一支系(即常氏中的北常一支)的园林,因此,从区域的所属上,虽然有合有分,比如,桑园是家族共有,菜园属谦和堂,花园属崇和堂,枣园属慎和堂,但在这些区域之间,并无明显的墙、篱,这就使氏的北园林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宏大的、堪称北国民间的第一园的格局。

    此园的总名称,冠之以"静园",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主人修建这座园林的追求和目的。"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回归,是一种"出世"的追求,是一种超然的心态。《道德经》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静是一种回归生命本源、认识和遵从自然规律的境界。可以说,一个"静"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中隐逸的真谛,特别是道家文化的精髓。

  

    我们知道,园林是人类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的精神审美智能及不断发展的建筑技术手段来创造的优美产物。是有着维护生态平衡的,最适于生存居住的,具有供人游乐、休息、享受宁静、娱乐精神、返璞归真、调整心态等众多功能的特殊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首的中国(其余为西亚、希腊),其建园林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到商代。其建园风格,则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无论南派还是北派,均以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为本体。因此"师法自然"就成为中国造园中一个千古不移的法则和不断完善的创新的目标。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就成为造园的指导思想。挖掘和追求大自然的美,营造一种文人出世离尘式的写意山水心境,即"文人造园",以达到内心体悟的儒释道文化内涵,就成为造园推动力。中国园林也便在这诸多的因素中,成了展现深沉文化底蕴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重要方面。

 

    中国文人造园活动,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中叶,发展到了高峰,北国、江南,皆涌现出了一批可居、可赏、可游、可憩的优秀园林典范,创造出了一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 环境、理想家园。纵观中国园林艺术,南北迥然不同,而又相互影响。南、北派园林风格的区别,如同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个性鲜明,各得其妙。南派园林小巧中见博大,人为中显自然,就像一妙龄才女敲着玉碟,低吟柳咏"何人月下临风处,切切蛩吟如织"之类的词句,而北派风格,则如关西大汉以剑击戟,高歌苏轼词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南派一般呈宅园一体状,用引水为池溪,叠石成山峰的营造法,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明文震亨《长物志》语)的神奇效果。北派园林则真山真水为本,依形造势,点缀以楼、亭、台、榭、廊、轩,造成处处景观、幅幅画图的势态,并大多用"借景"的手法,将园林内外自然风光融成一片。特别是私家园林,虽然园中也多有各种建筑,但一般只用做消闲或读书、吟诗、饮酒、品茶,主人正式宅居之后,一般在园林之前或一侧,而不像南方园林一样宅园一体。所以,北方私家园林,又俗称为"后花园"、"后园子"。但南派中不失豪放,北派中又不失妖柔,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借。

    常家庄园的静园,初建于乾隆、嘉庆年间,完成于光绪初年,正是我国选园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而且,庄园主人数代不息,来往于江南与大漠之间,这就注定了静园所具有的精致、肃静、空灵、通透的文人写意山水风景式的高雅格调和融北风质朴大方与南派小巧细腻于一体的特色。在恢复期间,又得北京古建筑园林设计际精心设计,总体策划,中国著名建园林专家孟兆桢、周维权、郑孝燮等专家学者多次论证及现场指导,终使静园在恢复旧貌的基础上,精雕细刻,锦上添花,使之更具有浓郁的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布局上,无论亭阁建筑,还是山水经营,皆显示了"北国民居第一园"的宏大而精美的气派。

 

    占地7.5万平方米的静园,既被山湖水系连成一片,又由杏林、狮园、江南诗画区、湖区、山区、遐园、槐园、可园划成了园中有园、区域界清的若干景点和游览区,大中有小,小中见大,远近高低,自然成趣,"人在园中观画意,亦被他人当画观",真可谓举目皆诗意,步步可寄情。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