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平王常遇春与历阳常氏的发脉

2013年05月16日 | 阅读:190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明朝开平王常遇春(1330-1369),《明史》称“怀远人”,和县老人却说是和县人,并说和县有不少关于常遇春的传说。常遇春究竟是哪里人呢?它与和县常氏有没有联系?
  带着这个问题,我特邀丰山王昌来先生一道访问和县南义西常庄。接待我们的是常氏家族的两位老人,一是常遇春的十五代世孙常家歧,一是常遇春十六代世孙常勤林。他们立即拿出《历阳常氏家史》(家谱),我们发现这个木刻本家史,共四卷,最早修制的时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为常遇春七世孙常松所修。此后,共有六次修制,而最后一次在1996年。应该说家史材料是可靠的。

  据嘉庆十一年(1807年)的《历阳常氏谱序》(下称《谱序》)云:“南英所集家乘一书,始知其为前明忠武开平王后裔也”,“忠武开平王遇春从太祖于和阳挈其亲族,遂家焉”。那么,此前为什么并无记载呢?因为“其先人勤于迁徙,居处靡定,以故遗失”。可见,《历阳常氏家史》的记载源于南英公家乘一书,在嘉庆年间修谱时补记的。

  那么,《谱序》承认不承认常遇春是怀远人呢?《谱序》是这样说的:“予宗原籍怀远,自明初忠武开平王遇春公从龙发迹于和阳(和县),后多家焉。奈世远年湮,播迁不一,又苦于未立宗祠,致令昭穆难详子祖。”可见,《谱序》也承认原籍怀远。

  这与《明史》是否矛盾呢?查《明史 常遇春传》:“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时至正十五年(1356年)四月也”。从这段文字看,常遇春是在和阳(和州)归顺朱元璋的。未归顺前,是“困卧田间”。显然,这个“田间”当是和州的“田间”。由此推断,《谱序》说“于和阳挈其亲族,遂家焉”不谬,与正史一致。

  此外,还可以从和县民间故事得到佐证。据赵尚金、周贤德两位先生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常遇春胡大海投军》记载其事,大略云:

  朱元璋驻军和州,攻打采石不下,军师刘基献计说:“听说和州西乡南义西常庄有个人,叫常遇春,有神力。如果得到此人,采石不愁不破。”于是,刘基装扮成相面先生来到西常庄。一进村,见一个农夫犁田后,还抱着一牛腿为牛洗脚。刘基想,此人神力,可能是常遇春,于是问道:“你是常遇春吧?”常遇春反问:“你怎晓得我的名字?”刘基笑道:“人说你有神力,看到你抱牛腿就猜想是你了。”常遇春在刘基的劝说下,和胡大海一道投朱元璋军队。三次攻打采石,建立战功。采石矶至今还留有常遇春的一个大脚印。

  这段传说与《明史》记载基本一致。《明史》说常遇春“貌奇伟,勇力绝人”,攻打采石,常遇春“飞舸至”,“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可见传说“有神力”并非虚言,攻采石矶建奇功也确有其事。

  和州常氏的发脉,看来是从常遇春开始。据嘉庆十一年《历阳常氏东西乡南义里永丰村合订宗谱序》云:“吾族自始祖开平王以来,其居处不一,惟居乌江者分二派:一移居郡西南义里,一移居郡东永丰圩,相去四十里。”据《历阳常氏家史》水字号卷二,常遇春累官至中书右丞相,封鄂国公,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有二子,一为常茂,洪武三年封郑国公;一为常升,洪武二十三年封开国公。这与《明史》记载相同而略详。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常遇春在至正十五年前从怀远率亲族迁徙到历阳,并在历阳安家。历阳常氏的两支从常遇春开始发脉,繁衍至今。按户籍的习惯说法,常遇春,历阳人,原籍怀远。这件事也启示人们:在研究历史时,不要忽视家谱资料的研究。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