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熙:把欧阳修精神化作扬州魂

2013年07月11日 | 阅读:95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从维熙:当代著名小说家。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县代官屯。195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同年开始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1953年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54年任《北京日报》文艺编辑、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关注

  “80后”作家缺少生活磨砺

  即使不是烟花三月天,夏天的瘦西湖也别有一番风情:沿岸的垂柳挂着长长的枝条,轻轻拂在水面上;水里的荷花热烈地开放着,在游船边摇曳着风姿……

  犹记十年前,也是这番美景,这样的画舫,这样的精致园林,从维熙参加完活动从扬州回去后,特地写了一篇散文《瘦西湖》,刊发在好几家报纸上,如此说来,从维熙早就做过扬州的推介人了。

  如今,故地重游,精力却已不如10年前,就算是动笔,也是写些短短的文字。与10年前相比,从维熙如今也与时俱进了,随身携带着笔记本电脑,用“五笔”输入敲打键盘;同时俱进的,还有他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关注,特别是“80后”、“90后”这一辈人,他说,这些活跃在文坛上的小字辈们,才气是有的,但还缺少生活的磨砺。他说,不经历生活的苦痛,文章就缺少一种“精、神、气”,也缺少一种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文学里,精神的弦是绝不能断的。

  期盼

  在扬州找到陆鲁山的家人

  瘦西湖内有一著名的景观——“枯木逢春”。干枯的木兰树干上,青春的花朵尽情地绽放着。从维熙站在树前,留下了很多影像。抚着树干,他轻轻地告诉记者,他的人生,如今也是“枯木逢春”。

  在从维熙的记忆里,还印着一些沉重的往事:长达20年的坎坷生活。回望过去,这是一段带给个人伤痛的历史,但这段往事,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有了艰辛的过去,才能有写出《走向混沌》三部曲的积淀。从维熙说,《走向混沌》也是他写作生涯中,历史感最为深厚的作品,希望这三部曲能成为后来人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史”的一份史料。

  从维熙曾结识过一位好友——陆鲁山——一名扬州人。因为出身于类似的家庭,都爱好在篮球场上一较高下,当年患难时,他们的关系十分融洽。从维熙告诉记者,可惜陆鲁山英年早逝,现在不知道他在扬州有无兄弟姐妹,有无家属后人,很希望在扬州的日子里,能够找到他的家人,一叙旧情。

  建议

  把欧阳修精神化作扬州魂魄

  顺着瘦西湖的码头拾级而上,就是大明寺。千年前的文章太守欧阳修,就是在这里修平山堂,举行游宴,以文会友,演绎出许多风流韵事。

  在从维熙看来,“唐宋八大家”里,暂且不论才华的高低,就为人来说,欧阳修是“最为真实的”。刚正不阿,率真洒脱,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也营造出了一种人格的高地。从维熙感叹,回顾自己的写作和做人,“一直说真话”,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从维熙说,各个城市都会有精神的归属,不妨就把欧阳修的精神,化作扬州的魂魄。欧阳修的文气、人格,永远都是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的光环。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