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保氏字辈谱的来源及其意义
字辈谱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一种具中国特色的家族文化。在我国古代,家族代代按字辈谱取名十分普遍,历经岁月沉浮,流传至今,仍然随处可见可闻。如,伟人毛泽东、邓小平之家族也是有字辈谱的。用字辈谱取名,世系井然、长幼有序,便于了解同族同姓人之间的亲密联系。
苍茫人海中,一个字辈名还会提醒人们,不论何时何地,不能忘记自己的老根。纵然阔别故乡多年,那解不开的血缘情结也会使人,在心中涌起一种言语难表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了一个家族、一个囯家的凝聚力。千百年来,字辈谱在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迁徙流转、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字辈谱一般是由族人中的饱学之士选定的,内容多含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等意。有许多字辈谱源出名典,包含渊深的文化底蕴,文字优美,读音响亮、意味深长,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烂光辉,有助于子孙后代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应该说,字辈谱的这种教化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南通保氏字辈谱来源自《尚书·尧典》。《尚书》是记录我国古代史最重要的史料性文献,在我国文学史和学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尧典》是《尚书》开卷第一篇,记载了唐尧的功德、言行,是研究上古帝王唐尧的重要资料。文章开始有这样一段话:“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保氏家族第十三世嫡孙保嘉祯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41年)编修《保氏宗谱》时,从中提炼出十六字经典名句为保氏字辈谱,即“钦明文思,允恭克让,亲睦九族,协和万邦”。从十七世起,一字一世,绵延至三十二世。上溯南通保氏字辈谱的来源,我们可以领悟到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字千钧的分量。下面,笔者参照有关历史资料,对保氏字辈谱略作解释,愿与保氏族人互相切磋探讨其深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以期后辈能了解祖先通过字辈谱对后来者寄予的殷切希望。
“钦明文思”,是指尧之四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敬事节用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虑深通明谓之思。” 简言之,钦:为严肃恭谨之意。明:指明察四方。文:指治理天下之才智。思:指思虑通达。
“允恭克让”,是尧之四德在其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尧能做到诚以守信,谦以待人。史载尧崇尚贤能,曾经禅让帝位给舜。舜是有德有才之人,尧舜禅让的故事,从古至今广为传颂。
“亲睦九族”,是说帝尧在家族中能做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与兄弟姊妹相亲相爱,使家族亲密和睦。(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四代为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为子、孙、曾孙、玄孙,合称九族)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家和万事兴”这句传统名言的要义。
“协和万邦”,“协和”即和睦,融洽,或协调和顺。“邦”就是“国”。原指古代诸侯的封国。(相传尧是原始社会后期氏族部落的首领,尧执政时,“万邦”应指众部落) 尧提倡“协和”精神,让天下万国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这是尧的一大历史功绩。
综合四句十六字,含义博大精深,颂扬了尧的大德和功绩。写帝尧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而后,推扩到家庭,宗族、国家。他的美德如日月光辉普照四海,感天动地。尧的言论行事和《大学》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儒家学说道理是一致的。
南通保氏先人吸取了尧典的精华,定保氏字辈谱,给后代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仍有它现实的教育意义。字辈谱的前八个字重在教育后辈要从我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有公心,有文谋,有教养,有本领,为人温和谦让,为公众做任何事都要勤勉尽职,忠实不懈。其后八个字,重在利家利国,特别突出一个“和”字。“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一贯坚持“和为贵”。“亲睦九族”是内部的和谐与和平,“协和万邦”则是求得外部的和谐与和平,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能做到家族和睦,国家上下和睦,万众一心,肯定能建成太平盛世,使我们有雄厚的国力维护和平;坚持“协和万邦”的原则,实现世界和平,就为强国富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所以说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也曾提到“协和万邦”四个字,他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强不凌弱、富不侮贫,主张协和万邦。” “协和万邦”这一古老的智慧明灯,必将引领着中国走向民族繁荣富强,也必将引领着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南通保氏字辈谱,字字饱含着保氏先祖对后代人的挚爱和厚望。我们不能辜负先祖编选字辈谱的良苦用心,不仅要善于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要善于结合实际,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相信更多优秀人才将从保氏家族脱颖而出,勇立时代潮头,为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发挥聪明才智,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作者 南通保氏家族第二十一世嫡孙女、通州中专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