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保家巷边的南通保氏家族
南通保氏家族
保氏家族南通城内有条东西向大巷,名日“大保家巷”;与“大保家巷”垂直,通到仓巷,有一条小巷叫“小保家巷”;而在西门城外,还有一条巷子,巷为“保家野大门”。在一个城市有三条巷子以其姓为巷名,保家显然不是一般人家了。保氏家族与冒氏族一样,血液里也流淌着蒙古族的基因。蒙古族进入南通,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从那时起,通州便有不少蒙古族人居住。1368年,已经确立了自己统治地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闻知蒙族讳罕之后——讳元善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因而心中十分喜爱,于是传书招抚,赐姓保,封天官,即吏部官员,吏部居朝廷官僚机构六部之首。吏部属“天官”,因此,保家被称为“保天官”家。自此,保氏便在通州定居。而保氏素有的“孝友家声,诗书门第”的家风,也得以代代相传,绵延不断。据光绪通州志记载,保氏家族有30位名人,分列忠节、宦绩,武功,义行等传,特别是文苑传中有14人,因此保氏家族作为文化世家是理所当然的。首先,保氏确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风。据光绪通州志记载,明朝“保万龄,一名光前子,字毓华,读书慕古,虽近城市,不接见人,遇兵火亦不出”。可见读书专心致致到极点。由于勤奋、刻苦、专心地读书,保氏家族中惊艳之才不断涌现,乾隆二十八年进士保兆炳,字若,“为文操笔立就,有时口授钞胥手腕为脱,弟子求指授者皆刻烛成之。”保良遇之子保汜“也不负羁才,诗文如其疏放,”而保时则更加“沈(沉)酣子史,善诗画篆刻,古文尤磊落不可一世。” 其次,保氏以读书为乐事,淡泊于功名非常难得。清保疆“博览群籍,工骈俪文,有远志。挟书策走潇湘洞庭间,西过潼关,涉险腧川,染疴而返。”保加正,字天吉,是一位名书家。“诗近少陵,工颠草篆,法苍古,性淡泊,松颜鹤发,矫健如龙,人惊为地行仙,”一直活到九十八岁。由于泊淡功名,所以对上人特别孝敬。清保希贤,嗜书画,善鉴别,收藏甚多,书法善颜真卿,尤工小楷,但是却养亲不仕,其孝心颇受人们称赞。再次,保氏读书为生活计,也有谋得一官半职的,但都为政清廉,深得百姓喜爱和敬仰。
明朝保良遇祖上做官都有懿德,其任松阳知县,“简事息讼,民不知有官,监司以为懦,使加振厉乃乞休。”保睿在曲江县任官,十分体恤百姓痛苦,本人又清介自持,离任时,百姓垂泣送之,十分感人。保氏虽是蒙古族后裔,却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这和他们的诗书门第是分不开的,他们对当朝都忠心耿耿。光绪通州志忠节传中保氏名人的记载,说明保氏家族称得上是一门忠烈。明朝保山年,“遂安矿贼,窃发单人其巢,谕以大义,归至半途,从者惊日:‘贼云集矣!’端坐林中俟之,贼果至,皆负金帛,肩壶浆来酬,贼遂平。”充分表现了保氏忠心耿耿,不畏艰险,只身深入虎穴的大智大勇。保荐“例袭扬州卫指挥同知不得就,顺治二年大兵南下或趣之避,荐日:‘吾祖父受国恩当感激思报,以不获马革裹尸为恨,今得死所矣,遂捐躯,同族死者万安、孕元、凤鸣、景晖四人。” 保氏家族作为文化世家留给后人的著作和其它文化遗产也许并不如范氏家族和冒氏家族,但表现在诗书门第家风的延续上,并不逊色,《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姓保的美术家仅六位,都是南通人。近代至1921年,保君曾任驻英吉利国大使馆惠灵顿领事馆、温哥华领事馆领事,1925年,保君健任英吉利国大使馆雪梨总领事,当代则有保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总之,南通历史文化因保家,而多了一份自豪。南通历史文化也因保氏、冒氏、范氏等文化世家加深了其迷人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