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传万代——纪念明户部侍郎、忠贞公卓敬
卓敬(?—— 1402),字惟恭,瑞安仙降飞云镇云周办事处卓岙村人。少时聪颖绝伦,过目不忘,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终生不忘。博学多才,诗词、文章俱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参加殿试,一甲二名进士及第,俗称榜眼,授户部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监察机关官员)。《明史.卓敬传》有云:“立朝慷慨,美丰姿,善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文精奇警拔,磊磊落落,类其为人”,遗著有《性理发明》十卷、诗文五十卷。明末李维樾、林增志编有《忠贞录》三卷、附录一卷、遗书十卷。今瑞安玉海楼尚藏《卓忠毅公遗稿》一部。
卓敬生性耿直,敢于秉公直言,无所避忌,批评朝政。有人劝他说,一个人太刚直容易得罪人,要多考虑后果才是。他毅然回答说:“我身为谏官,就应秉公直道行事,岂能过多考虑个人的祸福得失!”当时,皇子诸王的服饰、车骑、仪仗等方面,都与太子没有什么区别。卓敬不畏结怨诸王,向朱元璋提出建议,认为这样做会造成“嫡庶相乱、尊卑无序”的后果,对树立太子的威信是不利的。朱元璋很赞赏他的话,对他更加器重,后来擢升他为户部侍郎。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太子朱标已死,由嫡长孙朱允炆继位,第二年改元建文,是为明惠帝。封于北平(今北京)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长辈自居,藐视侄儿朱允炆。卓敬向朱允炆上了一道密疏,主张将朱棣徙封于南昌,以绝后患。密疏中说:“燕王雄才大略,酷似先帝,顾其为人,必非在人下者。且北平天下都会,地方广邈,士马精强。今宜及其未备,徙封南昌,则羽翼既去,变无从生”。朱允炆阅疏大惊。第二天召见卓敬,对他说,燕王是我叔叔,至亲骨肉,情况总不会这么严重吧!”卓敬以隋炀帝杨广杀父夺位的事相告诫,最后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但仁弱的朱允炆,仍然听不进卓敬的忠告。
形势的发展,果然不出卓敬所料。朱棣夺位的阴谋逐渐显露后,朱允炆才听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计议,决定进行“削藩”。他先废去一些力量较弱的藩王,并准备向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开刀。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1399)底,朱棣在北平起兵,号称“靖难军”,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名,长驱南下,史称“靖难之变”。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击败守军,攻陷南京,夺取了帝位,于1403年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杀齐泰、黄子澄等,命方孝孺起草登极诏,受到严词拒绝,亦被杀害。又执拿卓敬,责备他当年建议“徙燕”、离间骨肉之罪。卓敬临危不惧,厉声回答说:“遗憾的只是当时先帝没有听从我的话!如果采纳我的意见,难道还有你的今天吗?”朱棣虽然十分恼怒,但又怜惜他的才能,希望他回心转意,转而效忠于自己,因此没有立即杀死他,而将他投入监狱。
卓敬下狱后,朱棣多次派人前去劝说,希望他效法历史上名臣管仲和魏征,能够改弦易辙,效忠于齐桓公和唐太宗的故事,转而移忠于新朝。卓敬涕泣回答说:“人臣事主,死而不二。先帝在位没有过失,一旦横遭篡夺,我恨不是立即以死见先帝于地下,岂能忍辱求生,变节事人?”朱棣仍不忍杀他。可是,朱棣的宠臣姚广孝一向嫉妒卓敬的才华,这时乘机对朱棣说:宽容敌对的人,往往会招致自己的失败,历史上早有教训。朱棣再次派人去劝说卓敬,由于卓敬仍旧不改初衷,才下令诛杀他。
1402年,“人臣事主,死而不二”的卓敬被永乐皇帝诛杀,夷三族。并灭其三族。抄家之日,朝廷大员发现卓家家徒四壁,“一室肃然”,金银财物一无所有,惟有书画数轴而已,纷纷感叹不已:“想不到卓敬身居朝廷要职,掌握全国财政大权,竟然如此清廉。”朱棣得知后,也不得不深为赞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
卓敬的为人明气节,深受广大士民的敬重,但成祖在位时,谁也不敢为他讲话。
明宣宗宣德(1426——1435)中,卓敬的门人黄潮光为他作《年谱》,并私谥“忠贞”。穆宗隆庆(1567——1572)初,形势有所转变,朝廷下诏在南京建祠,祭祀卓敬等名臣,“忠贞”才正式成为卓敬的谥号。时隔170多年,明神宗万历皇帝“以冲年登大宝,思昔靖献之臣足为世劝”,明诏“地方有司速查诸臣生长乡邑,或特为建祠、或即附本处各贤忠节祠,岁时以礼致祭”。时御史屠叔方特奏为卓敬建祠,此后即在温州郡城南及瑞安县治前,分别建立“卓公祠”。
万历十一年(1583),温州知府卫承芳移建郡城的卓敬祠于江心屿文信国公祠右,紧邻谢公亭,祠中立有明代焦竑题写的《江心寺忠贞祠碑》。卓敬于明末福王弘光年间追谥“忠毅”,因此又称卓忠毅公祠,祠中有“忠炳几先”匾额一方。卓公祠门联云:“作管夷吾有所不屑;惟方正学可与为邻。”盖功其不附燕王也。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督学使雷鈜题有楹联一对:“祠接谢亭,亦有文章惊海内;忠符信国,并悬肝胆照江心。”清光绪太仆寺卿,温州文化名家孙衣言题有楹联一对“生有神灵,乡里犹传骑虎异;没垂天壤,权谋翻恨徙燕书。”及另二对楷联(作者尚待继续考证): “计忽徒薪,坐使上梁飞燕子;祸随抄蔓,拼将热血殉龙孙。”,“上策徒藩封,北固青山,倦眼不教觑病虎;故乡虽庙食,东瓯白水,忠魂犹誓奉潜龙。 ”
自此之后,颂扬与吊怀的文章诗赋便大量见之于世。人们把卓敬与谢灵运、文天祥相提并论,更有以三闾大夫屈原来喻之。尤其在温州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卓敬的故事。
当年卓敬读书的屿头宝香书院,有孙锵鸣撰写的《宝香书院碑记》和两副楹联,其中脍炙人口的一对是:“烈并方黄,更兼远识,倘先机纳谏徙薪,定有老谋全大局;学窥濂洛,竟少传书,恨当年严禁抄蔓,难从历劫订遗文。”
瑞安县前的卓公祠,于晚清时期便借为瑞安中学校舍,至今仍保留明代的古柏一株和清代孙锵鸣撰的楹联石柱一对。此外瑞安西山“四贤亭”中,供奉有卓敬遗像,与许景衡、陈傅良、高则诚遗像并列,岁时祭祀不衰,为“章安四贤”。
《明史》一百四十一卷为卓敬等10人立传,在赞语中说他们“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上世纪末,在瑞安历史上被誉为“章安四贤”之一的卓敬又被瑞安人评为“瑞安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总而言之:卓敬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秉公直言的品质以及廉洁自律、清廉奉公的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怀念和景仰。今天,我们更要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更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他的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引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