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卓公祠”石碑重现三坊七巷

2013年04月28日 | 阅读:2037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本报讯 “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隹人好装束,闽山庙里看灯来。”这是明万历进士邓原岳作的《闽中元夕曲》对福州三坊七巷内闽山庙灯火盛况的描写。很多人不知道,闽山庙的前身,其实是卓公祠。昨日,湮没已久的“闽山卓公祠”石碑,终于在福州闽山巷内被发现。
 
    闽山巷位于三坊七巷中,是连接衣锦坊和文儒坊的通道,宽不过1米,长100多米。“闽山卓公祠”石碑,位于文儒坊一端的闽山巷口。
    记者看到,刚刚拆下覆面红砖的石碑,嵌在东侧老墙中,距离地面四五米高,整块石碑呈青色,“闽山卓公祠”5个字用楷书书写,清晰可见。在这堵墙的前面,还有一面两米多高的矮墙。

    “你看这些砖头,长50厘米、宽10厘米左右,年代久远啊。”62岁的卓氏后人卓廷富说,他和几名宗亲还在已拆成一片废墟的闽山庙原址内找到了印有“福斗”字样的一般规格的砖头。
    闽山庙原址内,一片空旷,面积有20亩左右。西南侧还各残留着近百米长的山墙,翘角飞檐,依稀透出曾经的繁华。
    卓廷富说,曾经和其他宗亲根据族谱上的记载多次探寻文儒坊,可都找不到这块石碑。闽山庙内原有一座石砌戏台,上世纪50年代这块地被划为省卫生厅使用,庙宇基本被拆毁,戏台等建筑物被夷平并改建成宿舍。“闽山卓公祠”石碑也被砖头封堵了,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卓氏后裔因为一直找不到这块石碑,也就无法证实这里曾是卓氏祠堂所在。
卓氏后裔希望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在原址上恢复闽山庙,再现当年风貌,为三坊七巷增加一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同时也让卓氏宗亲有一个寻根问祖、祭祀先贤的地方。
□新闻链接
卓公祠和闽山庙
据了解,卓氏祖先卓宏自晋朝入闽来福州居住后,就落脚在三坊七巷内,之后这处居所被改为卓公祠。现居住在广东、台湾以及海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众多卓姓华人,绝大多数是从三坊七巷的卓公祠分支的,这在今年于汕头召开的恳亲大会上得到认可。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闽山庙在三坊七巷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建筑,也是福州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场所。每年三月初三,这里都要举行迎神和斗宝活动。
“斗宝”是三坊七巷特色文化,就是三坊七巷的富家巨室,为显示学识和身份,利用闽山庙的庙会场面,把家藏的奇珍异宝、古董玩物拿到这里比赛,供人观赏。
清末时局动荡,闽山庙民俗活动渐渐消失,后被南后街的灯市取代,曾经红火了几个世纪的闽山庙也逐渐被人淡忘。
本报讯“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是清乾隆初年,侯官人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中,对三坊七巷内闽山庙每年“三月三”活动的描述。清道光举人刘家谋在《榕城观灯词》中也有“闽山庙社蟠六鳌,忠懿祠堂灿千树”的词句。昨天下午,湮没已久的“闽山卓公祠”石碑在文儒坊闽山巷内被发现。石碑重见天日,也印证了福州地方文献中对闽山庙的记载。
卓公祠即闽山庙
记者在发现石碑的巷口看到,这里是连接衣锦坊和光禄坊的通道,巷道宁静,高墙古朴。石碑嵌在明清时期的老砖中,“闽山卓公祠”5个字清晰可见。卓公祠就是福州诸多地方文献中记载的闽山庙。走进已拆成一片废墟的闽山庙原址,顿时感觉豁然开朗,据目测面积有20亩。西南侧还残留着近百米的曲线山墙、翘角飞檐,依稀可见当年宏大的建筑风貌。
卓氏后裔卓继辉告诉记者,闽山巷曾是卓氏入闽始祖卓宏公元305年任晋安郡太守时的居所,而依原址而建的闽山庙始建于宋朝,供奉的是卓氏家族中一位姓卓名祐之的清官。卓祐之于宋朝景祐年间(1034~1038年)中进士,当过秀州判官。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卓祐之“生平正直,精爽过人”。他死后,怀念他的乡民将他的住所辟庙祀之,号“应公大夫”,后更名为卓公祠。“明弘治(1488~1505年)初重建,香火益盛。嘉靖初,里人迎神,金鼓喧闹。”可见当年热闹的场面与情景。
曾是福州最具影响的民间民俗活动场所
明清时,闽山庙在三坊七巷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也是福州最具影响的民间民俗活动场所。每年元宵节期间,这里举行的社火庙会与住户的斗室奇玩最为特别。据明朝谢肇淛的《五夜元宵》诗载:“更说闽山香火盛,鱼龙百戏列斋筵。”明邓原岳的《闽中元夕曲》也载:“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好妆束,闽山庙里看灯来。”元宵节那晚,几万人涌到巷里,妇女们打扮得十分艳丽,出门观看“鱼龙百戏”踩街。这种“鱼龙百戏”,有舞龙灯、耍狮子、肩头棚、奏十番、踩高跷、耍木偶、跳孩儿弟以及装扮戏剧人物的台阁等。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这里还要举行“迎神”和“斗宝”活动。“斗宝”是三坊七巷特色文化,即三坊七巷的富家巨室,把家藏的奇珍异宝、古董玩物拿到这里比赛,供人观赏,以显示自己的渊博知识和富有身份。“迎神”活动更是热闹,笙箫锣鼓,陆地行舟,高跷钱剑,花担彩担,执事彩旗簇拥着神像,浩浩荡荡,“遍游于市肆”。
清末时局动荡,闽山庙民俗活动随之式微。后来,南后街的灯市取代了闽山庙的民俗活动,红火了几个世纪的闽山庙也逐渐为世人所淡忘。
卓氏后裔:希望按原貌重建闽山庙
来自闽侯的卓氏后裔卓廷富说,闽山庙内原有石砌戏台一座,是以前演戏之场所,20世纪50年代划归省卫生厅使用,庙宇基本被拆毁,戏台等建筑物被夷平改建成宿舍,“闽山卓公祠”石碑也被砖头封堵。如今,石碑找到了,卓氏后裔兴奋不已。他们想联系海内外卓氏宗亲,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原址按原貌重建闽山庙,再现当年风貌,为三坊七巷增加一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也让卓氏宗亲有一个寻根问祖、祭祀先贤的地方。
 
 
                                             摘自《福州晚报》2009年11月22日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