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话周郎

2014年03月13日 | 阅读:885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周瑜

在三国的历史上,周瑜是一位相当招人喜欢的偶像级人物。

与《三国演义》里其他被文学手法极力塑造出来的众多英雄人物相比,他要漂亮得多,潇洒得多,甚至完美得多。若论相貌,《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想来肯定是一位很有型的大帅哥。与号称“美髯公”、仅靠一大把胡子吸引人的红脸关公相比,自然要好看百倍。若论才情,一场赤壁之战,竟在谈笑间就可以让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想来又是何等了得!

周瑜的大功劳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出身于当地的世家望族。其曾祖周荣担任过尚书令的职务,从祖周景、从伯周忠皆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即使他的父亲周异,也曾任过洛阳令(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后汉书》里说周景之孙周晖,也就是周瑜的堂兄弟,年纪轻轻时,也做过洛阳令这样的高官,后来又去官归乡,与族中兄弟大揽门客,驰骋于江淮之间,每次出游,从车达百余乘。由此观之,到了周瑜这一代,其家族势力依然不容小觑。

然而,周瑜并非周家的直系嫡孙,加上当时年纪太小的缘故,所以在堂兄弟中,并不显得“出位”。可是到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周家突然发生了特大变故。这一年,灵帝驾崩,穷凶极恶的大军阀董卓趁机带领他的凉州兵团进入洛阳,“专擅朝政,横恣京城”,搞得洛阳城内乌烟瘴气,人心惶惶。以周晖为首的周氏家族子弟,不免担心身处政治漩涡中心的周忠的个人安危,便率领族中得力兄弟等一干人马,赶赴洛阳,准备救援周忠。不料被董卓探知,很是不爽,竟派兵将他们在路上一并劫杀。这对周氏家族而言,是一次残酷而彻底的打击。在这次政治灾祸中,周氏家族年青一辈中的精英人物几乎消灭殆尽。于是,年仅14岁的周瑜不得不走上政治前台,担当起家族复仇和复兴的重任。

也是在这一年,关东地区的一些州郡牧守不满董卓专政,纷纷举兵讨伐,附属于袁术的吴郡豪族孙坚也加入了讨董联军。当时,孙坚的儿子孙策恰与周瑜同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这位“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的孙策,小小年纪,便懂得交结各路英雄豪杰,在当时的江表地区声誉颇隆,为此,周瑜慕名前往寿春拜访。两位同样“英达夙成”的美少年,一见如故,彼此坦诚相待,成为“义同断金”的好朋友。

当时孙坚已经起兵,为了免去后顾之忧,周瑜劝孙策将家眷移往舒县,并慷慨地让出道南大宅给孙策居住,然后还“升堂拜母,有无通共”,成为不分你我的好弟兄。从常理分析,周瑜结交孙策,让出宅院,都不应是一个14岁少年能做得了主的大事,最大的可能是周瑜的行为代表了当时周氏家族的一次“政治性”的投资或投机行为,其动机不过是在乱世之中,为周家寻求一个安稳的靠山罢了。

孙策是一位天生的军事奇才和政治领袖,他16岁时因父亲战死,便独自领军打仗,创功建业,而且能打善战,年仅20岁时就被封为“殄寇将军”,威震一方。孙策还特别善于用人,颇有一套手段,“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对此,周瑜及其背后的周氏家族才会慧眼独具,毅然将政治前途和家族命运全部押在年纪轻轻的孙策身上。

与孙策豪迈、激烈、张扬的性格相比,周瑜谨慎、隐忍和低调的性格形成,显然与他高级政客的家庭背景和族中兄弟俱被杀戮的心理阴影有关。不过,知人善任的孙策,却把周瑜的这些性格优点发挥到极致。因此,当年孙策东渡征战之时,周瑜率领一干人马前来投奔,他非常高兴地说道:“吾得卿,谐也。”这个“谐”字讲得耐人寻味。也许在他看来,这位少年老成的兄弟,其性格和才能,都与他互为补充,是他最理想的合作伙伴。事实也正是如此,孙策身边并不稀缺“蹈刃屠城”的勇将,何况他本人也生猛异常,连一代枭雄曹操都感叹道:“猘(疯狗)儿难与争锋也。”但是,他缺乏既有文韬,又备武略,能够坐阵后方,运筹划算,为他提供保障,让他放心的得力干将。对于一个没有巩固后方,刚刚兴起的军事集团而言,几万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就性格和能力而言,周瑜无疑是最胜任此项工作的人选。因此,在孙策冲杀疆场,攻城拔寨的时刻,周瑜则是坐镇丹阳(今江苏南京),从事“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的后勤保障工作。后来周瑜以小小居巢(今安徽桐城南)长的名义向鲁肃借粮,鲁肃慷慨地“指囷相赠”,拿出3000斛(相当于现在的一万斤)的储粮给他时,他也完全笑纳,甚至捎带把鲁肃这个人才也一并收下。

对此,孙策非常欣慰,也非常感谢。等到周瑜回到江东时,孙策亲自迎接,并拨给步兵2000人,骑兵50人,还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封号。除此之外,《江表传》里说孙策还赐予“鼓吹”仪仗,为他营建府邸,赠赐封赏之多,“莫与为比”。可孙策以为若是“论德酬功”,与周瑜所作的牺牲和作出的贡献相比,还是“未足以报者也”。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江东人士开始昵称周瑜为周郎,而他的好兄弟孙策,早先已被昵称为孙郎,两人并称“江东双杰”。由此观之,周瑜不但在江东拥有着和孙策一样的人气和威望,而且也肯定受到孙策绝对的信任。遗憾的是,孙策两年后遇刺身亡,年仅26岁。不过,周瑜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此后近乎1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忠贞不贰、默默无闻地支持着孙氏兄弟,总是出现在最需要出现的地方,或是东征西战,掳邓龙、伐江夏,或是经营后方,镇巴丘、备宫亭,从来不争名位、不出风头,以自己的绝对忠诚报答孙氏兄弟的知遇之恩。

然而,伟大的时刻总是需要伟大的人物出现,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终于将周瑜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七月,基本统一了北方的曹操,挥兵南下,企图乘胜南进完成统一大业。很快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 “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九月,曹操号称80万的大军船舻相接,浩浩荡荡,集结长江北岸,大有一举荡平东吴的气势。此时踌躇满志的曹操,得意洋洋地写信给孙权,示以挑战:“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孙权将曹操的书信示以群臣,“莫不响震失色”。被吓破了胆的主降派一时占了上风,他们认为,一方面曹军以汉相的名义,打着皇帝的旗号征讨四方,如果抗击曹军,在名义上就会被动;另一方面,曹操占取荆州,收降刘表水军后,获取大量战船,在兵力上已占有绝对优势,实力相比,太过悬殊,江东只有主动迎降,方有出路。

然而周瑜和他的好朋友鲁肃则持不同看法,反对投降,坚持抗曹。周瑜在指出江东政权的一系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之外,还特别强调曹操名为汉相,实是汉贼,同时对兵战条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指出曹操在军事部署方面的一系列致命弱点,还戳穿了80万大军的虚妄骗局,指出实际兵力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久战疲敝,尚怀狐疑”,最后总结说是“操自送死”,犯了诸多兵家作战的大忌。曹军“众数虽多,甚未足畏”,从而用事实挫败了投降派的气焰,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接着,周瑜主动请战,愿领精兵两万(一说5万),前往夏口(今汉口)迎敌。

性格雄烈、胆略兼于人的周瑜,话讲得漂亮,仗也打得实在漂亮。在赤壁之战中,他身为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不仅调度有方,部署严密,而且集思广益,善于将略。尤其是采用“诈降火攻”之计,借东风之便,一时“飞埃绝烂,烧尽北船”,从而使“北军大坏,曹公退走”,成就了火烧赤壁的千古传奇。

虽说战败的曹操很不服气,后来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但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他的看法。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咏赤壁》的诗中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将周瑜与曹操并称二龙,并完全肯定了周瑜胜者的地位。千百年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又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漂亮诗句,让我们记住了周瑜的超然自信和风流儒雅。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