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周氏后人网上勾勒“家族地图”
“我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在中国的传统中,家谱就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档案。近年来,修家谱的热潮在民间兴起,“修谱寻根”成了许多人精神家园的一扇扉窗,依此眺望传统文化的那片风景。
我省河曲县南沟周姓家族,在几百年间的“走西口”中,许多族人到了口外讨生活。现在,他们利用互联网修起了自己的“电子家谱”,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仅有族谱图和记载家族历史的文字,还依靠各地周姓网友自发撰写“家族史”,利用照片、图画、视频、实物等,拼凑出一部自明朝初年至今600余年的民间历史。
在近年来的修谱热潮中,很多家族修谱都是以大的宗族或者年龄较大的长者来主持,年纪并不大的周永平并不能确定自己能找到多少周氏的资料。于是,他想到了网络。他首先在QQ上输入“山西河曲县+周”,所有在河曲上网、姓周的人都会出现。他一个个添加他们好友,之后等待接受。随后,他不断在自己的QQ空间里更新修谱的意义、目的和计划。同时,他也在微博、博客、各大地方论坛、老乡群内发帖。
QQ群聚起“众史官”
深夜,电脑前,与静寂的夜相比,网络上密集的“你来我往”刚刚开始。“上南沟♂周国君21:44:13 :内蒙乌拉特柱字辈是我们本家。”“20-南沟-周彩军22:36:11 各位好。谁能告诉我准旗有几个村子有周家后代。”“小六份♂周永平22:52:18:目前总谱图中,已知存在但未包含到的支派:1-长嘴支派,2-崔家第一支派,3-白鹿泉支派大门、三门后代。”“21-大塔-周围喜(50806651)23:38:59 哦,她家是南沟出来的,不知道咱们修谱,南沟也没本家了……
如果没人解释,普通人很难看懂这些人在聊什么,这其中,你问我答,有的提供资料,有的是总结数据。
这个“QQ群”的创始人周永平给记者解释道:“QQ群里名字前的数字是以我们南沟村始祖为第一代,到现在他们的辈分代数,后面的地名是祖辈居住村子,也就是支派的名字,后面是这个人的名字。”这个创立于2011年的“QQ群”,是河曲县南沟村周氏用来修家谱的QQ群,目前有成员300多名,目的是通过网络来寻找以山西河曲为中心的周氏宗亲。“我们想通过网络的力量,找到我们的根。”QQ群里的周梅告诉记者,现实生活中的她是内蒙古包头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现在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寻根之路”上。与她一样,在这个小小的电脑屏幕之后,联系的数千名发源自河曲南村的周氏宗亲,“以山西河曲为中心,我们通过寻找,8个本家支派全部找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包头、呼市、巴盟为中心,联系到200多个村子有本家分布。目前预计最终入谱人数为男丁3-5千人。”周永平告诉记者。
如今,每一个支派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和小团队,他们通过网络各自寻找自己这个支派的资料,然后汇总排出这个支派的辈分序列。而汇集资料最好的时节还是在春节,或者是家里婚葬的时候。“在这期间,我们要求QQ群里的本家各自印发宣传材料,利用难得的聚会机会,给他所知道的亲人发放。然后登记资料,记录故事,每一个人都像写史书一样,核实真伪,验证数据,但写的是我们的家族史。”谈起此事来,周永平兴奋不已。
80后的“寻根梦”
周永平的真实年龄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这次修谱的召集人。“80后”的他今年刚30岁,出生在内蒙古。“修谱”是他的心愿,“也是我家里所有人的心愿。”周永平告诉记者,“按说我应该是内蒙古人,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就定居内蒙古了,但家里人一提起来,还是念念不忘我们的老家河曲南沟。家里一直有关于祖宗源流的传说,我打小就好奇,随着年龄增长,兴趣逐渐浓厚。”
最开始,周永平只是想把自己家里的事弄清楚,完成先人的一个愿望。但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他被公司外派到湖南长沙宁乡工作,遇到一个周姓本家,他看到人家晒家谱、祭祖的活动后,触动很大。
在近年来的修谱热潮中,很多家族修谱都是以大的宗族或者年龄较大的长者来主持,年纪并不大的周永平并不能确定自己能找到多少周氏的资料。于是,他想到了网络。“我的意思是不能单单靠老年人,年轻人现在对自己的家世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们精力旺盛,要让他们动起来。”他首先在QQ上输入 “山西河曲县+周”,所有在河曲上网、姓周的人都会出现。他一个个添加他们好友,之后等待接受。随后,他不断在自己的QQ空间里更新修谱的意义、目的和计划。同时,他也在微博、博客、各大地方论坛、老乡群内发帖。“也许我们未曾谋面,更不知长幼尊卑;也许我们散居天南海北,也不知小小南沟在何地;也许我们心存几许挂念,却不知如何抚慰和回归……但是,祖祖辈辈传下的老话:咱们的根在河曲南沟!……每当我们想起自己的身世,就感觉犹如一片树叶,悬浮于空气,飘飘荡荡,魂不守舍,总渴望着寻找到自己的根系。”
短短的几行字,让很多在外的游子想起了那份家乡的牵绊。短短几周后,就联系到了十几个本家。后期继续扩大联系范围,一传十,十传百,网络的力量发挥起来,从山西到内蒙古,到江西、湖北,甚至到海外,都有周氏本家通过网络和他们联系,然后登记资料,发掘自家的谱序关系。
草根合力拼出“家族地图”
2011年七八月间,居住在山西太原的60岁的周贵存偶然听自己一个侄儿说,网络上有河曲老家的人在“修谱”。这句话触动了周贵存的心事。他在整理父母去世后的遗物时,发现了许多清朝的地契婚约,爱好传统文化的他仔细阅读后发现都是几百年前的资料,还有一些祖辈婚丧嫁娶时的礼单。这些遗留的文本给了他一个了解自己家族的机会。
听说老家有人修谱时,他马上鼓动着爱上网的女儿给自己注册了QQ号,加入到了这个QQ群当中。
周贵存家里的地契验证了一段周家变迁的历史。从地契上可以看到,从光绪二年开始,十多年间,这支周家分支人丁旺盛,但耕地却不多。许多家里几个孩子的,除了老大留守家中侍奉双亲外,其他的孩子就奔走他乡,当时主要的选择就是“走西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民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了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从名字的谱序上可以看出,许多这一辈分的周氏族人不得不奔赴“口外”谋生。
为更好地了解家族史,为修谱做准备。2011年11月间,周永平、周贵存组成了一支“家族考古队”来到了河曲县南沟村,尽管是家乡,却是他们第一次来。当地老乡听说他们是来“修家谱”时,非常热情。在一些老人家里,他们发现一些支派的云底(原始家谱),而在周氏老坟地上,他们通过墓碑考证出河曲南沟周氏的辈序,从而得知,河曲周氏家族的变迁见证了明朝至今600多年的历史。
元末明初,河曲县久经战乱,几乎空无一人。朝廷为了国家的安定,决定从富庶的江南、晋南等地迁调百姓,驻扎晋西北和冀鲁等地。皇帝当时诏书规定:家里有两个儿子的,必须迁移一个,有3个的必须迁移两个……到新居住地则分给土地、耕牛、农具,并免除前几年的皇粮。
周家有兄弟3人,按照诏书规定:有两个必须迁走,三人分别叫:周清、周通、周顺。周清在江西老家留守父母,周通和周顺兄弟两人哭哭啼啼告别父母和兄长,从江西出发,踏上北上的路。
他们被分配到陕西堆臼咯沱居住。因为陕西地界连着河曲,又命令他们俩居住在河曲南沟一带。朝廷担心他们兄弟结伴逃走,又要求兄弟二人必须分开居住,而且分居天堑黄河的两边。哥哥周通在把弟弟周顺安顿好之后,又迁到陕西段家寨。
此后,周顺定居在现在下南沟北面梁上,“地依北山、东南西三面成沟”。他娶了城塔村张姓女子,育有4子。
河曲南沟周氏由此开始延续。从家谱的考证还可以看到:在南沟村外,寨子圪旦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高土山,东西南北四周被水冲得都是峭壁,四周沟深百米有余。据说当时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上到顶端的台地。周氏后人在上面修了院落,类似欧洲那种城堡,安装有寨门,院内和墙壁上都安放大石头。在战乱和土匪横行的年代,打下的粮食和贵重的物品就都藏到上面,如果有敌人来犯,他们就依靠险要地形,用储备的石头投向攻打寨子的敌人。
寨子圪旦现在只有少数周氏族人居住,留下一间当时的老房子。门头木雕“福泽悠长”四个大字依然倔强地立在那里。
许多名门望族的“修谱”是为了和名人沾亲,和古人叙旧。而“河曲南沟周家”的修谱并没有修出哪个名人达贵,却寻找出了先人的苦难史、奋斗史。周永平告诉记者,尽管他们的修谱工作才开始,但他们不是想修一本字面上的家谱,而是修一份久远的亲情。在两次赴河曲考察后,他发现那里还有一些乡亲家庭贫困,于是他在QQ群里发起了“为南沟贫困老人捐赠冬衣活动”,短短几天,募集到了100多件衣物并送到了乡亲手中。
“修谱的最终目的是集合血缘文化的力量,做慈善是‘家族理事会’今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社会慈善的一个很好补充。我们的目的不但是让子女后代知道我们如何来,也要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