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嵩山甄氏源流考

嵩山甄氏源流考

2013年04月08日 | 阅读:716次 | 关键词: 甄氏

中国嵩山,森着万里,驰名环球,是我华夏甄姓氏族的主要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

甄姓氏族是华夏古今一万三千余个姓氏中最古老悠久优秀贤达的姓氏之一。甄氏得姓大约于四千二百多年前的氏族部落联盟时代,元祖为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始祖为上古五帝之中的圣君虞舜。甄姓当代子孙约占华人人口万分之六,为中华之第一百六十二大姓。

嵩山峻极于中天,钟灵毓秀,孕育出包括甄氏在内的诸多古老姓氏及其灿烂文化。这是因为嵩岳雄踞北纬三十二度至三十七度,东经一百一十度至一百一十七度之间,是太古代华夏版图内崛起于汪洋大海最早的大陆板块之一。石器时代地处北温带,为典型的适合于人类生息繁衍的最佳人文自然环境。二○○四年二月十三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神山四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甘霖丰而润泽,光照足而和煦,独得天时。嵩岳东袂郑汴衢通虞商,西演洛阳迤逦函谷;南控许州脉联陈蔡,北依黄河瞰望青岩,因水陆通九州,八方畅逍遥再得地利。神农氏在嵩山淮阳制耒造耜播禾种药、轩辕黄帝在嵩山新郑寿丘被推举为华夏九州氏族部落总酋长而一统天下;虞舜圣君在嵩山负黍城践祚帝位,教化黎庶;夏禹在嵩山治水,安澜九州,建都于阳城,开创中华封建王朝之先河。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六个封建王朝在嵩山四周的洛阳、安阳、开封、郑州、许昌、商丘、淮阳建都驻跸,博得天下万世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在嵩岳荟萃臻备,玉成了惊服四海、震憾环宇的包括甄氏文化在内的华夏文明盛典。

嵩山甄氏之元祖为华夏共同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谯周注曰:“轩辕,有熊国君。”皇甫谧注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黄帝于黄帝元年二月初九诞生于嵩山东南名峰具茨山下的轩辕寿丘。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于黄帝三十五年三月初三在轩辕黄帝宫执掌九鼎,统一华夏。元祖娶正妃西陵氏嫘祖,次妃方雷氏女节,次妃彤鱼氏,次妃嫫母。黄帝共生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十四人计十二姓。明神宗万歴年间进士黄淳为南宋时迁粤的甄氏族人编纂的《甄氏族谱》作序时点评曰“甄氏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黄帝在嵩山圣灵之地执政七十五载,寿一百一十岁。崩后葬陕西桥山黄陵。尔今,海内外甄氏子孙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便与华夏炎黄子孙一道前往嵩岳具茨山祭拜元祖轩辕黄帝;每逢清明时分前往黄陵祭奠元祖轩辕黄帝之英灵。

嵩山甄氏之始祖为圣君虞舜,是黄帝之九代孙:黄帝生昌意,昌意生帝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圣祖重华,即吾始祖虞舜。至于始祖虞舜的出生地史学界各有考证:有河东蒲阪妫汭(山西永济)之说,有濮州雷泽姚墟(河南濮阳)之说,有甄城姚墟(山东鄄城)之说,有上余姚丘(浙江上虞)之说等。其实虞舜作为上古氏族部落联盟之酋长,华夏皆其王土,足迹遍及九州,恩泽沐于四海,炎黄子孙皆敬仰之,其确切出生地之争并不十分重要。而虞舜之执政活动核心地区则在黄河中游两岸、中岳嵩山周边却是不争的事实。《史记·五帝本纪》就简要的记载了舜祖成就伟业之路线图:“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历山在黄河之阳、嵩山之阴的山西翼城境内,雷泽位于黄河西畔的河南濮阳,寿丘乃黄河南岸嵩山东麓的河南新郑轩辕之丘,唐代史学家司马贞于《史记·五帝本纪》注中有考证:“寿丘,地名,黄帝生处”。

“陶河滨”三字中则藴含着我甄姓氏族与舜祖之血缘传承关系,而且是我甄姓氏族得姓之总纲。我甄姓之祥符由“西土瓦”三字构成会意之字,可以断定我甄氏始祖乃制陶作瓦之鼻祖。而舜祖带领并指导族人在哪条河的河畔制陶作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黄河两岸及其支流边上。综合诸多史学家之论证,应北起河南范县濮阳,南连山东鄄城定陶,西接河南陈留封丘,再至嵩山北邙洛阳大约八百里的黄河之滨及其支流河畔。东汉史学家嵩山陈留人圈称所着的《陈留风俗传》有更详细更确切的记载:“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陈留乃是西汉郡属,汉武帝元符元年置,时治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四户,一百五十万九千五十口臣民,辖古都开封周边的尉氏、封丘、雍丘(杞)、小黄、宁陵、长垣、襄邑等十七县,其区域跨嵩山之东的黄河两岸。作为陈留人圈称编纂的《陈留风俗传》当然是以陈留郡的风土人情为基本素材而撰写的史书。文中之舜系指我甄氏始祖虞舜;“陶”乃制陶,“甄”乃作瓦,“河滨”乃指陈留北的黄河及其支流的古济水畔。概括而言,始祖虞舜带领其子孙臣民在陈留黄河之滨制陶作瓦,其子孙臣民中的部分成员或以陶技或以陶官为姓氏,形成了甄姓氏族。当然,嵩山东麓的陈留古郡处也就成为华夏甄姓氏族的重要发源圣地了。明代朝议大夫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兼修国史总裁豫章胡俨,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夏四月为山东《庆云甄氏族谱》作序时明确记载了甄氏得姓氏之渊源:“甄氏出自陈留虞舜之后,初舜陶甄河滨,其后因以为氏”(见山东鱼台《甄氏族谱》卷一第四十六页)。东汉史学家圈称与明代史学家胡俨二者所据史料相佐印证,为嵩山甄氏发源得姓作出了真实可信的推断。嵩岳东麓的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郑州大河村文化遗址,嵩山北麓的渑池仰韶文化遗址,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嵩山西麓的洛阳王湾文化遗址,洛阳城东南的甄官井遗址,嵩山南麓的登封告成双庙文化遗址,这些情系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址均在嵩山一带的黄河之滨。在此相继出土了诸如瓦罐、壶、钵、盆、勺、甑、盘、盂、碟、鬲、瓮、豆、斝、灶、陶鼎、陶埙等许多黄帝至虞舜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品位的陶器。陶瓦作为上古时代的高科技产品,不但成为划时代的华夏文明演绎之标识,也为嵩山及其黄河段是“舜陶甄河滨”之主要基地提供了确凿可鉴的历史实物见证。

始祖虞舜在跋涉万里,艰苦磨砺半个多世纪之后莅临嵩岳,在这座神州华表下励精图治,开创帝业,完成了四大历史使命:首先大约在公元前2112年即舜祖六十一岁花甲之时,于嵩山的负黍城从尧帝手中继承华夏部落联盟酋长之位成就帝业。古时中岳嵩山称负黍山,其西南麓之负黍城亦称负夏城,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西南。《史记·五帝纪·虞舜》有明确记载:“就时于负夏”。《孟子·离娄》载:“舜迁于负夏”。《帝王世纪》也有记载:“舜迁于负黍”。由此可知,圣祖虞舜就是在嵩山一统天下升迁帝位的。负黍城此后相当一个时期成为全国政治经贸冶炼中心,其故城遗址如今已被河南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第二件事是为嵩山命名并令子孙崇拜嵩山。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帝舜命嵩山为中岳嵩高”、“帝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太室即嵩山的主峰,海拔1496米。从此,嵩高成为嵩山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雅称而跻身于华夏名岳之中,此也为我嵩山甄氏“嵩高堂”之源渊也。第三件事,圣祖虞舜与华夏著名隐士在嵩山南支脉箕山及负黍城相会,拜许由为师,请教治国之道。《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载:“帝舜师许由。”《显志赋》载:“舜与许由相遇于负黍”。《帝王世纪》记载则更明确:“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尧舜皆师事焉”。当尧舜二祖有意将天下禅让给许由时,许由隐箕山而不出。清代陈留知县甄汝舟曾作诗《许由挂瓢处》以记其事:“隐士欲逃名,后世传佳话。如何意潜踪,并此瓢不挂”。舜祖在嵩山执政三十九载,所做的第四件大事是选拔栽培禹为继承人,指导其浚通江河,安澜九州,并在嵩山阳城禅天下于大禹。《史记·夏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阳城即嵩山东南麓的告成,是夏王朝建立最早的皇都。舜祖在嵩山完成禅让大礼之后向南巡狩,百岁大寿时崩于广西苍梧,殡葬于湖南之九嶷山。

探根溯源,嵩山甄氏子孙乃圣君虞舜在陈留至嵩洛北邙陶河滨,于负黍城治理天下时繁衍的嫡孙。在宗脉上又分两大支脉:一支为虞舜子孙中的制陶作瓦者。《中州古今·源出河南一千姓》载:“出自帝舜之后,舜曾在大河之滨作陶器,其后代以职业技艺为姓,取甄姓。”另一支为跟随虞舜制陶作瓦的皋陶之子仲甄。唐代史学家林宝所撰《元和姓纂》记载:“甄,皋陶次子仲甄之后。”古棠南园逸民张鸿儒1962年为山东鱼台《甄氏族谱》作序时称:“考甄氏,系出庭坚之后,名门巨族,代有闻人。”皋陶,字庭坚。为尧舜禹三帝的司法重臣,其次子跟随舜制陶作瓦,被舜赐名号为仲甄,其后以祖字传姓为甄。此支脉之甄姓尊皋陶为始祖,称庭坚甄氏。此支主要分布于嵩山之南的许昌、光山、固始及安徽的六安、金寨等地。 《史记·夏纪》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此一支甄氏的部分后裔后来又南迁西徙到蜀,再播迁到重庆竹筏门、湖北鹤峰、湖南桑植大庸慈利等地。上述甄氏两大支脉实为一体:一则是从血缘关系上讲,皋陶与舜本为堂叔侄,均为颛顼帝之嫡孙,属同祖同宗。二则虞舜为君皋陶为臣,皋陶次子仲甄之名号,盖由舜帝所赐而生。因此而言,一干两枝本末同根。甄氏得姓,无论是直接间接,还是嫡亲旁庶,皆由舜祖或亲生或赐予而往后传承。故而天南海北,皆推虞舜为我甄姓之始祖也。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