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状元赵建大轶事

2013年06月29日 | 阅读:153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古往今来,各地民间流传着许多“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的故事,但把状元当镇名,全国却只有咱们龙湾区状元镇独有!

八百多年前,从永嘉县六都(今龙湾区状元镇)的瓯江边走出一位状元——赵建大,他拼搏功名不忘为民造福,乡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把他创建的桥取名为“状元桥”,从此,赵建大的故里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我是状元人”——因为出了状元赵建大,让生于斯长于斯的状元人心中多了几分自豪。而初到状元的人们,更是对这个吉祥美好的地名充满好奇。

为了弘扬赵建大造福乡梓的伟大情怀,深入挖掘状元镇历史文化,我区有关文史人士积极开展研究考查活动,以期展示那些鲜为人知的悠久历史。本期刊登周鼎如先生研究南宋状元赵建大的文章,以飨读者。

状元进士魁 书香溢东瓯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最高荣誉,其创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延续1300多年。“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

千百年来,人们赋予状元这个称号太多的光彩词汇,时至今日,那些“状元及第”的美妙故事,依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特别是时下高考刚结束不久,考生和家长们无不希望“金榜题名”。

温州的科举独盛于宋朝。特别是南宋迁都杭州后,推动了包括温州在内的南方地区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兴盛,众多学子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比如,宋、明两代涌现的温州状元就带动了一方读书的热情,瓯越大地一度文风鼎盛,涌现了不少文人学士。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温州郡守史宜之曾于郡治前设“状元坊”,题名纪念温州状元王十朋、木待问和赵建大。后来继任的郡守增题状元周坦、徐俨夫。其遗址在鹿城区状元巷(今鹿城鼓楼街和晏公殿巷之间)。

历史证明,经济是推动文化兴盛的重要条件。赵建大(字嗣勋)的功成名就,正是得益于状元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状元镇地处瓯江入海口,扼守温州海防咽喉,渔业发达;沿江腹地水网密布、田园纵横,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其中王鱼、杨梅、黄叶早(茶叶)是该镇的三大特产。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赵建大考取状元。据史料记载,这一年共考中进士465人,第一名状元赵建大,第二名榜眼姚瑶(顺昌人),第三名探花孙望之(四川人)。该科考官为吏部侍郎江逵、刘榘,礼部侍郎曾从龙和左司谏范之柔。

赵建大考取状元后,进入馆阁。先官授补承事郎(为状元及第、宰相任子之初官)。后历官秘书省正字、秘书郎、著作郎,并出知嘉兴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后复入朝,为都官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最后擢升至工部尚书(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长官)。从赵建大中状元后履历可知,他大部时间均在京都临安秘书省(即馆阁)工作,这段馆阁的为官履历,为他成就功名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干的平台。

宋代的馆阁,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质上就在皇朝政治和知识阶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当代知识名流有了更多的参政机会。一般来说。宋朝士大夫从馆阁为入仕的终南捷径,把能入馆看成是终生的殊荣。

状元故事多 美名千古扬

在状元镇状元村,有一座形如长虹的桥梁,横跨于宽阔的状元河上,桥下舟楫来往不绝,桥上行人熙熙攘攘,这就是在浙南地区闻名遐迩的状元桥。这座桥的来历和赵建大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据明·嘉靖《永嘉县志》记载:状元桥在六都,宋状元赵建大建。相传赵建大家住镇上大河南岸,他勤学苦读,且擅长医术,乡民向地求医的甚多,而他则有求必应。但那时河上没有桥梁,河北岸的病家要靠渡船过河就医,因此患急病者时有耽误。南宋嘉定四年(1211),他在赴京应试之前,对乡人许诺说:“此次如能考试及第,一定在大河之上建造桥梁,以利交通。”不久,果然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他便回乡筹资造桥,并于工程开始后才返京。乡人将新建的桥梁,命名为“状元桥”,以纪念赵建大为人民造福的功绩。

关于状元桥,明代著名学者姜淮在所著的《歧海琐谈》记载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六都新建有济渡处,水广且深,每遭覆舟之患。里人赵建大微时,夜尝经此,听水次有偶语者:“诘朝有戴铁帽人应来代替,奈为状元所阻何?”次日,赵候渡浒,见舟满载,棹将发矣。适雨,果有人顶锅代笠,赵止之渡,舟竟沉,其人幸免。赵以嘉定辛未大魁天下,捐资创桥以便行旅。雄伟壮观,境内鲜有与之俪者。因称为“状元桥”。同里有负气者耻行是桥,仍于下流另创桥以济,遂目为“滚气桥”,今久废。

以上故事自然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但镇人状元赵建大是街坊名医,深知百姓疾苦,勇于救人之难,乐于为民办好事的事迹,却一直传颂于人民群众之中。状元桥,也一直作为珍贵的史迹而留给后人瞻仰。

状元桥造的十分讲究、坚固,长约40多米,宽5米余,全花岗岩条石结构,下设12个桥墩,俗称“十二间桥”,上设青石栏杆,气势宏伟,当时堪称温州石桥之最。可惜桥梁刚铺好桥板和石墩栏杆,赵状元却在察访途中殉职。人们为了纪念赵建大为民造福的功绩,乡人将该桥命名为“状元桥”。状元镇的得名也由此桥而来。

寻访状元迹 弥补史不足

南宋时期,温州出了五位文状元: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徐俨夫、周坦。其中4位均在史书中有传可查,唯赵建大未有立传,而史迹甚少,这实是很大的遗憾。今笔者经查阅多篇史书和地方志书,终于获得一些零星史迹,今记录如下:

一、关于赵建大生卒年月。一直来都是“生卒不详的赵建大”。今有永康市志办施志俊先生据《历代状元录》提供的材料:赵建大生于1175年,即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卒于1235年即南宋理宗端平二年,享寿61岁。

二、宁宗皇帝赐诗一首。《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五《进诗》中有:“嘉定四年六月,恭和御制赐赵建大以下诗。”此诗原文在咸淳《临安志》卷之十二中找到。原文如下:

图回庶政敢遑安,乐与豪英讲治原。

亲策匪徒循故事,虚怀亟欲听忠言。

已来多士朋龟助,聊示嘉宾燕鹿恩。

好爵尔縻吾不靳,所期直节始终存。

三、翁卷《送赵嗣勋》诗。赵建大与“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的密切关系,《东瓯诗存》卷六有“永嘉四灵”之一,乐清人翁卷《送赵嗣勋》诗一首,这首诗为翁卷赠赵建大赴任时的赋别诗。原文如下:

休思孤屿峰,且往看吴中。

一片太湖色,远涵秋气空。

藕塘南北棹,芦港去来鸿。

人幕多僚属,惟君事不同。

四、赵建大传世墨迹。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赵建大亲笔墨迹。今有幸在永中街道《前街陈氏宗清》和瑞安高楼《沈氏宗谱》中分别有赵建大署名的《增公传》与《沈大雅墓志》。其中沈大雅墓志录自郑笑笑、潘猛补主编《浙南谱牒文献汇编》第三辑。

到目前为止,这两篇氏谱中“传”与“墓志”是今发现惟一署名为赵建大的文章,可谓弥足珍贵,可见赵建大笔法精到之甚,用典古奥,非常人所能!

出身仍是迷 有待方家证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六“坊门”载:“状元坊在六都,宋赵建大所居,有状元桥”。“状元坊”的所在地古称“水仓头”。当年有文昌阁,传说为赵建大少年读书处。据2003年出版的《永嘉县志》与学者沈克成的《温州历史年表》记载,赵建大的状元府在“六都新建街,清光绪时尚存”。上世纪60年代在正屋还挂有“状元”两字的金字匾额,现不知去向,至今只余下岌岌可危的两间中堂,几条斑驳的石阶及几块石础了!

关于赵建大的身世之说,有两个版本。其一:赵抃世孙说。据《弘治温州府志》卷五《桥梁》节记载:“状元桥,在六都,宋清献世孙建大登状元建”。在“注”里有:清献指赵抃,赵建大为宋嘉定辛未科状元,后为工部尚书。1998年版《温州市志》第574页:“赵抃(1008~1084),字阅道,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以上记载,赵建大有可能是赵抃之子赵 (山几) (因通判温州)族孙,但在今《衢州市柯城区志》中,没有找到任何有关根据。

其二,赵师秀子说。据状元横街村《赵氏分谱》有“谱断自师秀公由乐邑花园徙迁水仓头子赵建大公读书处焉……”记载,但均不是据。

总之关于赵建大身世,仍是谜团,有待方家进一步考证。

状元镇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从市文物部门在该镇上京山和山西岙发掘的出土的东晋、西晋、南北朝时期的古瓷器和铜镜等文物,证明了古镇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南宋状元赵建大创建了规模宏大的状元桥,方便行旅,使本来散居的小渔村,逐渐形成商贾云集,市井有序的集镇(至今尚存有宋代风格过街骑楼10多间、赵建大府第遗构等)。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建设文明古镇的条件。

著名学者南怀谨先生说的好:“文化是靠一支笔。赶快劝温州人建立文化。不要总说温州是商业开发的开路先锋,这个标榜已经过去了。今后的时代不是开发的问题,也不是经济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文化的问题,这是个根本大问题。”为了建设文化大区,我们都必须深入挖掘、抢救历史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使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使状元古桥、古街、古镇重放光彩!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