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与他的时代

2013年06月16日 | 阅读:765次 | 关键词: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界,就其从传统出发而生新意及对后世的影响来说,章太炎其言其行一定是无法绕过的存在。在那样一个思想界明星云集且不断推陈出新的舞台上,章太炎的态度言论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走向。
  
  作为清末学术界、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太炎留给他所处的时代最具光华的印记还是《民报》时期。首先,《民报》的意义现在亟待从“革命舆论阵地”的窠臼中重新诠释,它根本就更加意象丰富。《民报》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它主要的撰稿人是流亡在那里的学者、斗士,而流亡者的记忆和思想往往成为历史的重要组成。孙郁先生曾说,《民报》里有晚清中国流亡者的形影。《民报》在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却是流亡者心音的集散地。带给《民国》不同气象的是章太炎。《民报》时期章氏的文章,对读者的刺激超过以往,在深厚的考据功底和激昂的民族自立情怀之外,他的文体冲破既往晚清思想家的表述世界,使人耳目一新。

  《民报》后期,章氏同以孙文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最终分裂,章氏同孙文的合辙在于排满,分野在于章氏不同意从军事行动上努力以及对立宪等政治思想的排斥,他仍然秉承了传统中国文人过度信赖思想对人心的影响力及其改变现实的可能性。章太炎何以走向与革命派相当不同的道路——仅主张排满,而不愿发生更广泛的社会、制度变革?这是王汎森先生着重探究的问题。在《革命道德说》一文中,章太炎说,“吾所谓革命者,非革命也,曰光复也。光复中国之种族也,光复中国之州郡也,光复中国之政权也。”“革命”乃“同族相代”,但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层面从事变革;“光复”则是因“异族攘窃”,故遂起而驱逐之,且亦仅止于如此而已,故他反对在“光复”之外,从事任何社会政治的更张;并乐观地认为只要光复,一切社会政治上的弊端皆可解决。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