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氏宗谱》皇帝御旨考略

2013年04月04日 | 阅读:92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主 题: 【昝氏宗谱】—皇帝御旨考略

《昝氏宗谱》皇帝御旨考略
——作者:昝家林 (旺苍)
在旺苍《昝氏宗谱。弟字》部中,收存有三道皇帝御旨。所谓皇帝御旨,即《圣旨》,因其文书封面印有“圣旨”二字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向下发布指令的专用文书。它集中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意志,一经颁布是不能更改的,必须绝对服从。
三道御旨中,第一道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1135)六月初二日颁布。此旨旌表追封先朝刺史昝慎交先生为“忠烈郎”。第二道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初九日颁发,此旨加封洪武进士加川县知县昝德义先生为“文林郎”。同旨诰封其原配夫人王毓贞为“安人”,继室王氏为“孺人”的敕命文书。第三道为明神宗(朱祤鈞)万历四十二年(1614)三月二十九日颁发,此旨式褒赞祭职昝成苍,宦长昝成库的敕命文书。
三道御旨,文字简练,具体,故抄录以供读者参阅。因原文无标点符号,句读艰涩,笔者做了断句处理。对三道御旨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及人物作了考证和佐证。由于资料和水平的限制,肯定会有缺陷和不足,恳请教正。
一、隔朝旌表追封的刺史——昝慎交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慷慨国难乃臣子之当然/旌表忠魂实朝廷之盛典/朕/方体乎群勋/恩岂薄乎先臣/昝慎交乃先朝刺史/后代忠彦节烈己著/生容犹存/锡是褒恩用昭潜德/特旌嘉忠烈郎/永享国禄/先灵如在/尚克歆承
幽扄永慰
敕命
宋绍兴五年六月初二日
之宝
据《宗谱》昝慎交先生像传并文字记载,其人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742-756)年间泉州刺史。原文记载为:“公为天宝泉州刺史/官颇有能声/赞云/刺史流芳于唐室/”像传中有古人几山先生题“古多仕官辈/刺史独有名、泉州州志在/应说惠爱声”的诗词赞语。几山先生是谁,无资料查考,但从诗句的字面推断,应该是南宋时期的史官,也可能就是此御旨的拟旨人。其理由室:(一)、第一句首字“古”,表明了他是唐朝以后的人,因为,按惯例,自己生活的年代只能称今,距离自己生活年代较远的方能称古。(二)、第二句中的“独”字,表明他对此次追封很了解,只单独追封了一个前朝刺史。(三)、后两句说明因追封读过泉州州志,对被追封人的政绩情况很了解,以泉州州志作为历史依据,综上所述,说明史实是可靠的。
宋高宗为什么要隔朝旌表,追封一个前朝刺史呢?细读“圣旨”,结合《二十五史。宋史。赵构偏安东南》的历史记载,分析北宋末期和南宋的国势、政势找到了可凭的依据。
据《宋史。赵佶喜好黄老》记载:“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不思治理朝政,专门寻欢作乐,尽情追求享乐腐朽生活,他迷信上了道士,一时间不惜人力、物力,在各地寻访知名道士,大造道观……他的治国方针是‘太平无事多欢乐’。宋徽宗的荒淫无耻,使社会风气极为堕落,贿赂公行,见利忘义,也使徽宗时期成为北宋王朝最腐朽、最黑暗的时期……公元1125年,金国的完颜宗瀚、完颜宗望率领大军南下攻宋,徽宗吓得六神无主,赶紧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赵桓,这就是钦宗。钦宗不重用李纲等主战派,导致国都被金兵攻破。1127年,金兵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和皇族、官吏二三千人,满载着搜刮来的财物,回北方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押回金国,囚禁在五国城(今黑龙江沈阳市)。金兵在开封扶持投降派头子张邦昌当傀儡皇帝,还给了他个国号叫‘楚’。北宋从此灭亡。”
据《宋史。赵构偏安东南》记载:”靖康之变时,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被押到金国去了,只有康王赵构不在开封,避免了被俘虏的灾难。于是一批批北宋官员决定拥立赵构,让他登基继承皇位,经过大臣们一再劝进,终于在北宋王朝南京(河南省应天府)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建炎,历史上称作南宋。”这时国力更弱,君无主张,臣分两派。以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为代表的主战派,要求坚决抵抗、收复失地,直捣黄龙、迎回二帝,以张邦昌、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主张无条件的议和、投降。两派意见相持不下,宋高宗也无法调和两派矛盾,故采用了“借尸还魂”的方法,以旌表、追封前朝贤臣,为当朝群臣注一支“兴奋剂”和“强心针”。借以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唤起民心,救国家危亡于既倒。同时,为当朝臣子树立一个榜样和楷模,以激励臣僚“慷慨国难”。固有圣旨开头“慷慨国难乃臣子之当然,旌表忠魂实朝廷之盛典”的句子。

  此旨鼓舞了主战派的士气,在岳飞的率领下,南宋王朝在军事上取得了节节胜利。但宋高宗是个胸无大志,怕失去皇位,无心复国的昏君。正当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帝时,突然连发十二道金字牌将岳飞调回,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处死,主战派随之解体。岳飞处死二十年后,由宋高宗的儿子宋孝宗(赵春)为其平反。这是后话。
此旨标定了一个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是一件很珍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北宋末、南宋初的历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昝慎交先生,作为唐玄宗中兴时期贤臣、能臣,其事迹历经玄宗后唐朝肃宋、代宋、德宋、宪宋等十四宗皇帝,并历经五代和北宋而流传不息。近四百年后,再次受到旌表追封,被树为典范、楷模,并绘真容、述事迹于家谱至今流传,可谓“千古流芳”。
对于“隔朝追封”问题,笔者略举前后两例以资佐证。
例1: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舜在当天子之前,帝荛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他们居于娲水,生下的孩子以水名为姓氏。舜死,传位给禹,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后来虞国“或失或续”。商朝末年,商均的三十二代孙閼父投附周国,担任陶正,因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姬昌,姬发父子欢心。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閼父的儿子妫满封于太吴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大姬嫁给妫满为妻。
此例证,从舜死到周武王(前2255_前1122)建立周国,时间跨度约千年以上,朝代跨越禹、夏、殷多朝。这是远古代隔朝追封的事例。
例2:
据毛佩琦教授《细解明朝十七帝》、《百家讲坛精品集》载: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陵墓前有一座大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朝康熙皇帝亲手书写的。这四个大字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这是对朱元璋的称颂和褒奖。对朱元璋的褒奖,不仅见于这座石碑,还见于一些史籍中,也不仅出于康熙皇帝之口,还出于其它清代皇帝之口。此例证在时间跨度上也在三百年以上。
历史上,隔朝追封的事例屡见,恕难一一例举。仅此两例,足可佐证解疑。
二、皇帝钦点英才——昝德义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悯念黎民/责成令长岁遣御史/按治有状/则亟下玺书/褒宠遐远之吏/尤朕所注意也/尔/四川广元府嘉川县知县昝德义/才气通明/性资清谨/历繁简而干济有闻/阅升沉而操持弥励/特授尔阶文林郎/锡之敕命/以永终誉/陟明有典/朕不忘尔
敕曰/士君子历官著绩/雅操不渝/此闺壶之间必有贤助焉/荣命所宜亟及也/尔/广元府嘉川县知县昝德义之妻王氏毓贞/华系作配英儒/共蘋藻以宜家/操布荆而从宦是用/封尔为安人/祗承象服之华/弗替燕私之儆
敕曰/妇尊职于馈杞/名不可虚/居宠重于褒封/礼无容废/此国家之定制/宝闺姻之至荣/尔/四川广元府嘉川县知县昝德义继室王氏/礼度端详/性资柔婉/夙尊母训/继配儒流/妇道既修/褒章宜锡/用旌内助/式耀中闺/特封为孺人/尚殚主因之劳/益行宜家之庆/
敕命
明洪武十三年二月初九日
之宝
昝德义先生,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8)初年进士。据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朝廷复置嘉川县,西秦三元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进士昝德义被委任该县知事之职,在任十八年间,勤政为民,治家严谨。成为“民有廉勤之颂、内有贤助之声”的好官,深受当方百姓拥戴。于洪武十三年褒奖、加封为“文林郎”、诰封其原配夫人王毓贞为“安人”,继室王氏为“孺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广元降府为县,改嘉川县为嘉川里入广元县。原嘉川县知县昝德义,见其地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便欣然放弃升迁的机会而卸任入籍,择居于原治地官桥溪(今加川镇石龙村八社)。《宗谱》载:“已而卸任,遂家于是邑,复以避兵故,迁徙深溪沟”(今双汇镇源乡深溪村)。由于六百多年的生息繁衍,子孙居于旺苍,广元,苍溪,阆中,南部等数十县。为四川昝氏始祖。

三、御赞宏才——昝成仓、昝成库
御制成仓成库两公赞
制曰/昝氏之庭/森然玉树/秘略宏才/成仓与库/祭职宦长/赐敕奖谕/六合之内/遐传令誉
敕命
明万历四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之宝
据《昝氏宗谱》记载:昝成仓、昝成库为亲兄弟,系旺苍昝氏始祖昝德义先生之第五代孙。为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1667)年间同榜进士,均受“宦长”之职。仓省亲归田,库后升栗县县考归田。
昝成仓先生,号丰村,生卒年不译。谱载明万历辛丑岁立于柏林莹碑志称:“公三考选中,省亲归田。”其子孙分布在加川坝、梁风山、岳东、旺苍坝、汶水坝、红岩坝、石龙沟、白岩子、桥溪、小桥溪、东溪等地。
昝成库先生,字充盈、号会溪,生卒年不详。谱载明万历三年乙亥岁立于昝氏大莹内碑志,有“库公庙廊显设,赐栗县考归田”字样。其子孙分布在阴山里、昝家嘴、周家湾、加川坝、芶家湾、昝家岭、风门子、曾家沟、唐家河、楼房坪、盛家坪、加川河坎、土地坪等地。
细读此旨,发现在时间上也有一个谜团。发“敕命”诏书的时间为万历四十二年(1614),这时成库已去世四十多年,成仓也去世二十多年了。为什么万历不褒封当朝健在的臣子,而褒赞两位已辞世多年的魂灵呢?很令人费解。为破解谜题,笔者查阅了中国清史研究会会长阎崇年先生著《明亡清兴六十年》等相关资料。阎先生开篇就引用了《清仁宗实录》中有关明朝灭亡的结论。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怠政二字是万历皇帝最主要的特点”。
据记载,万历皇帝朱羽钧,十岁登极,五十八岁病死,做了48年皇帝,怠政就长达二十多年。在明朝的十七位皇帝中,除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接任的永乐皇帝朱棣外,大多不勤政,而万历是最懒惰的皇帝。阎先生总结为:“六不做”和“六做”。是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偏要做。
六不做是:不亲自郊祭天地;不亲自祭祀宗庙、太庙;不上朝;不接见大臣;不对大臣的奏章作批示;不参加朝廷讲席。
六做是:沉湎酒色;贪敛钱财;乱封滥赠;肆意挥霍;大兴土木;胡作非为。
由于长期怠政,致使中枢瘫痪,党争不已,国库枯竭,边务废弛。使辽东的努尔哈赤乘机崛起,并吞了明朝大片土地。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也导致了清末农民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如烈火一般,迅速蔓延全国。
历史有惊人的巧合和相似。这时的万历皇帝,在“内忧外患”面前,完全慌了手脚,失去了主张。也像宋高宗那样,企图祭起亡灵来鼓舞士气,挽救危亡这大约就是颁发这道旨诏的根本原因。
这道旨诏,也激起了熊廷弼、袁崇焕、洪承畴的奋力抗清。据记载:“熊廷弼整顿辽军,颇见成效,却遭排斥,免职回京。先后三次赴辽,又三次遭贬,最后被传首九边。”即惨遭杀害后,将头割下来传送到各边境城市示众。洪承畴英勇抗战,一度成为大清政府的劲敌,但终究经不住大清政权金钱、美女和地位的诱惑而叛变降清。袁崇焕坚固城防,多次打败努尔哈赤,并致其重伤、死亡。皇太极惧怕万分,视袁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施用“反间计”企图除掉袁崇焕。(见《明史。皇太极使反间计》)崇祯皇帝(朱由检)听信谣言,不辩真假,在袁指挥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时,以“商议军务”将袁骗回,逮捕。于崇祯三年(1630),以“欺君通敌”的罪名,残酷地杀害了袁崇焕。《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自崇焕死,边事亦无人,明朝征决矣。”大清政权清除劲敌后,很快攻陷北京,崇祯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袁崇焕死152年后,由清朝乾隆皇帝正式公开给予平反,并封赏其族人,时间是乾隆47年。《清高宗实录》第1170卷有详细记载。
此旨和宋高宗隔朝追封一样,揭示了一段历史。有教训、有启发,更令人遐思。同时,也重塑了成仓、成库两先生“森然玉树”的人品和“秘略宏才”的干济、政绩。是一篇研究明末政治、经济、军事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料。
以上三道御旨,于清宣宗道光13年(1833),昝氏族人在加川坝修宗祠时勒石刻碑,原件供奉于祖宗牌位上方。又于清文宗咸丰10年(1860),续修宗谱时,依原样刻版印刷入谱,并广发各分支。原件仍归原位供奉。该祠、碑、旨于文革期间以“属于封资修”毁掉。同时,家谱亦几乎全毁。惟南阳昝学俊秘藏一部,三旨方能重见天日,并作为历史见证与读者见面。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