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鬱氏”姓说
姓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标记,这种标记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相衍了数千年之久,历历不断,同时它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替代、极为活跃的音符。每一个姓氏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感人传说,每一个姓氏都有一部生动的历史,是他们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史,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自己氏族、乃至整个华夏民族在漫远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过的辉煌、荣耀和磨难、耻辱,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姓氏作为一种标记,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与时奋进,为自己的氏族、民族增光添彩。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也有着更多的需求,对自己氏族的过去需要更多的了解,我们今天的文化设计者都想方设法让社会每一个角落都闪烁着中国姓氏文化的光彩,来揭示和满足人们的这种好奇心。我市某一文化广场的设计者就努力尝试着这具有特色文化的亮点工程,他们按照《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陈王”的顺序前后,将数百个姓氏文字用黑色玄武岩磨光镌刻,配上汉字拼音字母铺设在广场长廊的东西侧,其构思新颖,形式别致,为广大市民所称道,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论话题。清晨傍晚间,树荫星光下,人们漫步流连在这姓氏的时间隧道里,追溯着先人在中国历史上所作出的丰功伟绩,静心地享受神奇般魔力的姓氏文化。可不久,人们惊诧地发现,就是在这数百块的黑色玄武岩板上有着两块镌刻完全相同的姓氏文字,连文字下面的汉字拼音字母也一模一样,丝毫不差——“郁(yù)”,这难道是设计中出现了差错?还是施工中惹出了状况?因此,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希望能从中找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郁 单 杭 洪
“郁”列居《百家姓》第181位
池 乔 阴 鬱
“鬱”列居《百家姓》第284位
经历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那场文字改革的我,第一个突显在脑海里就是“郁”还有个所谓的繁体字“鬱”,这不,刚一打开《百家姓》,它就跃入了眼帘。
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80年8月版)]
第446页 郁○—(yù)③姓。
第1327页 鬱,“郁②”的繁体字。
三、《辞源》[商书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版)]
第3103页 郁(yù),姓。郁氏,出鲁相郁贡之后。见《元和姓纂•十屋》。
四、《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92年12月版)]
第1567页 郁(yù),姓。《广韵•屋韵》:“郁,姓,鲁相有郁贡。”《通志•氏略五》:“郁姓,望出鲁国。《国语》云:‘鲁相郁贡。’子孙因居之,今吴中有此姓。”
第360页 鬱[郁](yù),姓。《广韵•物韵》:“鬱,姓,出《姓苑》。”《万姓统谱•勿韵》:“鬱,太原宫音,与蔚姓通。明鬱让,山东人,正德中任颖川卫知事。”
五、《汉语大词典》[上海大辞典出版社(1997年4月版)]
第6174页 郁(yù)姓。明代有郁新。见《明史》本传。
第1924页 鬱(yù)姓。古仙人有鬱林。见《文选•宋玉<高唐赋>》
六、宋王应麟《玉海•姓氏急就篇•卷上》[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版影印本)]
芬郁涂丹芳泽脂
其有注云:“郁氏,鲁相郁贡之后,唐郁浑《应百篇举》。”
瓠豆蒯蒉蔚鬱刍
其有注云:“鬱氏,见《姓苑》。”
七、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五•入声》[中华书局(1987年1月版影印本)]
郁氏 望出鲁国。《国语》云,鲁相郁贡,子孙因居之,今吴中有此姓。又望出黎阳,宋郁藻、郁澄,登科,皆浙人。
鬱氏,见《姓苑》。
这里虽没有看到《姓苑》,但也不难看出“郁”、“鬱”是两个不同氏族姓氏文字,鬱,现代可简写成为“郁”,一说与“蔚”通。但事实上“郁”、“鬱”出处有所不同:
一、“郁“作为姓氏,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春秋时鲁国有郁贡,宋代有郁继善,清代有郁松华。其来源有①古有郁国,其后以国为姓;②历史上西域有郁立师国(疑在今新疆奇台县南一带),国人或有郁为姓名;③历史上有郁夷县(西汉置,治所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千河与渭河会合处)、郁秩县(西汉置,治所即今山东平度县、郁郅县(西汉置,治所即今甘肃庆阳县),有以地名为姓者;④春秋时鲁相郁贡的后代。
二、“鬱”姓,人数稀少,其来源①相传古帝禹之师鬱华者,为“鬱”姓之始;②相传为上古仙人鬱林之后。
这次的问题就出在简化字上,中国大陆实行文字改革使用简化字以来,人们逐渐把“郁”、“鬱”两个不同含义的文字相互混淆,“鬱”字逐渐被“郁”字所取代了。文字改革、文字简化虽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但我以为就姓氏而言,还不能被文字的同化而同化,因为作为姓氏,各自都有它一段被尘封和鲜为人知的历史。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书籍中看到“郁”、“鬱”不同两氏族文化的痕迹。陈图麟主编的《实用楹联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版)中收编了很大篇幅的姓氏对联,书中虽同时出现两个“郁”,但从其随注的内容上可以看得出他们之间的区别,这足见作为主编的一番用心,因此也可以认定陈图麟先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姓氏研究专家。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第1841页 郁
明廷计吏
宋代名臣
明郁新为工部尚书,善长规划,精于计算。宋郁继善长于针砭,为一代名医。
第1865页 郁颍川绩著
高阳名传
郁让,郁昭敏。
可以看出,第1865页的“郁”即“鬱”姓。可同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当今最具权威的大型工具书《中国人名大辞典》仅编录了郁姓人物16位,竞将“鬱让”、“鬱昭敏”等鬱姓人物漏编,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随着历史的演化,文字出现了简化和同化,作为姓氏文字也不能例外,尤其是战争、灾害和人为的灾难因素还可能出现异化和化分,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据《通志•氏族略•四》载,类似“郁”、“鬱”同音又被简化或同化的姓氏还有很多,例党和黨、束和疎(疏)等等。